从张爱玲、张大千、杜月笙、胡适之、钱穆、李政道、梅贻琦……他们的职业身份、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他们离开的理由也各有侧重,但他们的选择背后,都折射出一种超越常人的“嗅觉”。这种嗅觉,是一种对“不对劲”之处的本能警惕,是对某种可能降临的压抑、不自由、不真实、不确定性空气的提前捕捉。今日回望,他们的“嗅觉”是否正确?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味道”,后来成为了无数人真切经历的窒息感与痛苦。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书中说: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