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生活在美国的一名瑞典人,对瑞典医疗保健有切身体验。对于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H. Frank)教授在《纽约时报》发表的题为《在奥巴马医改计划上,瑞典人可以教会我们什么》一文中宣传的错觉,必须有所回应。弗兰克教授只要实地考察最近的公共急诊室,就足以无可挽回地粉碎他所有的幻觉。现实情况是,瑞典医疗保健是中央计划悲剧的完美例证。既昂贵——雪上加霜的是——还让无辜者白白送命。
查韦斯曾四次当选总统。委内瑞拉的经济这么糟糕,为什么人民还要选择他?这也是西方其它国家存在的问题:左派社会主义乌托邦,迷惑了底层民众(给他们免费医疗和教育,住房及食品补助等庞大的福利,他们则回报以选票,所以被称为“变相买票”),也给了沉迷乌托邦幻想的左翼知识分子道德高地、显摆自己政治正确的机会。查韦斯的社会主义,跟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左派们的想法大同小异,都是要通过政府强行均贫富,以人民的名义、公共利益的名义、照顾弱势群体的名义,剥夺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强行高税收),然后用庞大的社会福利来养懒汉。
美国经济所以一直是世界的火车头或者说发动机,很重要的因素是保守派共和党和右翼知识份子多年宣扬“反乌托邦”,强调市场经济,推行资本主义理念。当然这也跟美国《独立宣言》确立的要保护人的三大权利(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有直接的关系。
这本“新资本论”一如左派惯例地盯着如何“均贫富”的问题,而不是关心创造财富。它被称为“新”当然只是换了新装的《资本论》。作者声称他没有看过资本论,但却被有心的美国经济学教授指出有70处引述马克思。“新资本论”不只是老生常谈地强调1%的富人拥有全球近一半的财富是多么的不合理,而是把焦距集中在新一轮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巨富:像比尔.盖茨这类科技暴发户、对冲基金经理、高收入的大公司总裁等那些可能只占0.1%的人。
作家苏晓康新著《屠龙年代》是一部八十年代个人回忆录,那是作者以报告文学享誉中国的激情年代。本文摘要介绍他写作《乌托邦祭》的背景。 二十世纪的中国,还有哪个事件,比饿死了几千万人的一次大饥荒更具有“历史意义”?饿死的人数,在五十年里是一个谜,成为颇具象征性...
1、 乌托邦:源出希腊文ou(无)和topos(处所),意即“乌有之乡”。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其《乌托邦》一书中,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即乌托邦。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均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则按需分配;人人都从事生产劳动,并有充足的时间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