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中向毛泽东道出了“中国式周期律”的沉痛观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毛泽东则以“民主监督”作答,试图以一条“新路”跳出这一宿命。
而仅两年后,1947年,张爱玲在《都市的人生》悄然揭示了另一种深刻的宿命:“中国人觉得历史走的是‘竹节运’,一截太平日子间着一劫,直到永远。”
这是对“周期律”的另一种表达,但张爱玲的观察,比黄炎培更冷峻,也更深刻。她并未寄望于所谓的“新路”,而是直指人性与文化深处的顽疾:“竹节运”背后,是被文化惯性和社会惰性深深挟裹的命运。
竹节运:历史的惯性与人性的幽暗
张爱玲的“竹节运”并非简单的宿命论,而是对华夏历史与文化惯性的深刻洞察。
在她看来,每一段太平盛世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尚未解决的矛盾;而每一次动荡,也不过是这些矛盾终于失控的结果。
这种循环并非偶然,而是人性使然。
华夏历史上,从未缺乏“兴也勃焉”的壮丽篇章:从汉唐的鼎盛,到明清的繁荣,每一次繁华背后,总有一场不可避免的“劫”。这种“兴亡”的节律,不仅存在于国家的命运中,也深深刻印在人们的生命和文化中。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道:“时代变了,连妇女的命运也变了,但换汤不换药,女人依旧是女人。”
这句话看似描述女性命运的变与不变,实则暗藏更深的嘲讽:即使是“时代”——这个看似激荡万变的历史洪流,也未能真正改变社会的内核。
历史的“竹节运”中,变的只是外在形式,不变的是文化的惯性和人性的弱点。
从历史到现实:竹节运的现代注脚
也因为这句话,张爱玲被称为“乌鸦嘴”,被许多人嗤之以鼻。毕竟,谁愿意承认自己生活在一个“劫”与“劫”之间的间隙中?
大家总是更愿意相信:历史的曲线是渐进向上的,社会的变革是有意义的,未来的日子会比昨日更好。
可事实呢?在现代社会的种种光鲜背后,那些熟悉的“竹节运”节奏依然未曾远去。
经济周期:一轮繁荣紧接着一场危机,看似高歌猛进的经济增长,背后却是资源的枯竭与社会的不平等。
科技与伦理:技术的飞跃,让人类实现了从未想象的可能,却也制造了新的道德困境。人工智能的崛起、隐私的丧失、算法对人性的操控,这些现代社会的“新问题”,是否依然延续着旧时代的矛盾?
地缘政治:全球化的合作与冲突交织,世界看似一体化,却在文化、宗教与利益的交错中不断撕裂。从冷战的结束到新冷战的隐现,历史的“竹节运”是否正在以新的方式上演?
这些现代的“竹节”,与张爱玲笔下的“竹节运”何其相似。
每一段“太平”的表象,都掩盖着深层的危机;而每一次危机的爆发,又必然孕育着新的“太平”。
我们以为自己在进步,却不过是在重复。
乌鸦嘴的警醒:人性与文化的反思
张爱玲的“乌鸦嘴”并非诅咒,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清醒洞察。
所谓“竹节运”,真正想揭示的并不是历史的宿命,而是文化与人性中的惰性——只有直视这些幽暗,我们才有可能打破循环。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历史的乐观期待,更是一份如张爱玲般冷峻的清醒:只有看清了爬满虱子的袍子,我们才可能真正开始清理它。
总而言之,张爱玲的“乌鸦嘴”,不是诅咒,而是警钟。而我们是否愿意倾听,则决定了历史的下一节竹节,究竟是“太平”,还是又一场“劫”。
附:
黄炎培与毛“窑洞对”大力鼓吹,把礼物作御赐护身符;傅斯年一眼看透,获毛题字手书,绝尘而去;同一次考察,不同的选择
揭秘1945年延安考察团的故事,以及黄炎培与毛著名的“窑洞对”背后的真相。作为当时国民参政员代表的黄炎培,被延安的“崭新社会”深深打动,认为共产党有望打破“历史周期率”。然而,这位曾力求以“民主监督”遏制专制轮回的教育家,最终却被中共利用,成为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黄炎培从备受礼遇到逐渐被边缘化,以及他和家人在新中国的命运。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将深刻探讨权力与理想的博弈,揭示“窑洞对”从希望到破灭的历程,以及黄炎培和他的家族如何在中共建政后的政治斗争中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