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洛:中国的暴雨☀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文集 > 正文
王维洛:中国的暴雨
作者:

2025年7月29日早上,网民在潮白河的交汇处实拍密云水库开闸泄洪。(视频截图)

一、中国发生暴雨的频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降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当降水的强度超过一定程度时,就被称为大雨或者暴雨。

水循环示意图。(网络截图)

暴雨(英文名称torrential rain,rainstorm,storm)是指短时间内产生较强降雨的天气现象,一般认为24小时降雨量等于或大于50毫米。

1.1.中国的标准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12年6月29日批准发布的《降水量等级》气象国家标准:

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者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及以上的降雨称为有中国特色的“暴雨”。

按24小时降水量的大小,又将暴雨分为三个等级:(一般)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24小时降水量为50至99.9毫米称(一般)暴雨;

24小时降水量为100至249.9毫米称大暴雨;

24小时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中国暴雨等级划分。(中国气象报社)

1.2.台湾和日本的标准

台湾将暴雨分为四类:大雨、豪雨、大豪雨和超大豪雨。

1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40毫米(中国16毫米以上)或者24小时累积降雨量大于或等于80毫米(中国3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大雨;

24小时累积降雨量大于或等于200毫米或者3小时累积降雨量大于或等于100毫米的降雨称为豪雨;

如果24小时累积降雨量大于或等于500毫米称为大豪雨;

如果24小时累积降雨量大于或等于350毫米或者3小时累积雨量大于或等于200毫米的降雨称为超大豪雨。

台湾采用日本的定义和分类。

1.3.美国的标准

在美国,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降水的天气现象。具体来说,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2英寸(约50.8毫米)就可以被定义为暴雨。

美国气象局对不同降雨强度的划分如下:

24小时内降雨量在0.98英寸(约25毫米)到1.97英寸(约50毫米)之间称大雨;

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2英寸(约50.8毫米)称暴雨;

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4英寸(约101.6毫米)称大暴雨;

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10英寸(约254毫米)称特大暴雨。

1.4.欧洲的标准

欧洲与美国相似之处就是以24小时内的降雨量来确定降雨的等级:

小雨:24小时降雨量小于10毫米;

中雨:24小时降雨量10~25毫米;

大雨:24小时降雨量25~50毫米;

暴雨:24小时降雨量50毫米以上,一般达到或超过50毫米就会被定义为暴雨;

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

特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超过250毫米。

1.5.小结

各国对暴雨的定义和分类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具体对比之下,中国对暴雨的定义最为宽松,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者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及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特别是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这一条。

由于中国暴雨的标准定得宽松,所以出现暴雨的频率就比较高。

二、中国自动气象台站的增加

1957年末,中国气象台站总数为1647个,包含110个气象台和1537个气象站。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平均5829平方公里一个气象台站,能够具体观察和测量到的暴雨的数量和极端值的机会就相对比较少。

笔者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富锦县,全县只有一个气象站,就在县政府所在的城关镇,而富锦县的面积有8227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末,中国有382个国家、省、地气象台,2424个气象观测站。

截至2024年10月,中国累计建成了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现在100多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气象台站或者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

由于气象台站布置密度的增加,能够观测到的暴雨次数会增加,观测到的极端数值也有可能增加。

现在经常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官方媒体报导,某某暴雨量超过历史最高值。但是往往这个气象台站或者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历史很短,几年、十几年,最多几十年。还有就是媒体报导中称某某暴雨量是历史最高值前面加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建国以来,又如全国大城市中等等。

三、2023年京津冀暴雨与2021年郑州暴雨

人们对最近发生的暴雨都还记得比较清楚,而对时间比较久远的暴雨就比较容易遗忘。先谈谈2023年京津冀暴雨,然后谈谈2021年郑州暴雨。

3.1.2023年京津冀暴雨

2023年7月底至8月初海河流域的强降雨引发了京津冀地区的重大洪水灾害。2023年7月27日起,海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局地特大暴雨。这就涉及前面提到的中国暴雨的三个等级: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8月1日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在邢台市、保定市和雄安新区检查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时称:这轮强降雨来势猛,许多地方雨量已经超过历史极值,个别点位已突破1000毫米,防汛形势异常严峻。

2023年8月2日,水淹涿州时的景象。(STR/AFP via Getty Images)

倪岳峰称许多地方雨量已经超过历史极值,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正如中国许多媒体所报导的,这次特大洪水是1963年以来海河流域最大的场次洪水,或者说,北京及周边地区遭遇11年来最大暴雨。

1963年8月上旬,在河北省沿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发生了一场持续性大暴雨。这场暴雨持续了6至8日。暴雨中心有两个:南面的中心在滏阳河上游獐么(作者注:原字为反犬旁加一个么字,现在这个字在字形档和字典中找不到了)一带,8月4日獐么站24小时降雨量达865毫米,3日降雨量1457.5毫米,7日总降雨量2051毫米。北面的中心位于保定专区司仓和七峪一带。司仓站24小时暴雨峰值为726毫米,3日降雨量1130毫米,7日总降雨量1329毫米(司仓)。1963年8月上旬因暴雨引发的洪水冲垮了250多座水库,至今中共政府没有公布因水库溃坝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

2023年7月底至8月初海河流域的强降雨引发京津冀地区的重大洪水灾害的一个原因,就是把保雄安新区作为排在保首都北京之后的第二个最高目标。而雄安新区境内的白洋淀是京津冀地势最低洼的地区,又称华北凹陷,历史上就是自然滞洪区,1949年之后又被水利部纳入国家级蓄滞洪区。

3.2.2021年郑州暴雨

2021年7月16日至23日,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因大雨、暴雨以及多座水库无预警泄洪引发严重洪涝灾害。根据官方媒体报导,河南省1478.6万人受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死亡失踪380人,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其中郑州占三分之一强。对2021年7月20日郑州暴雨所造成的洪涝灾害让人难以忘记的,是地铁5号线被淹和京广北路隧道被淹的景象。

2021年郑州地铁5号线被淹的景象。(网络截屏)

2021年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国家站记录到1小时201.9毫米的暴雨记录;从7月17日20时到20日20时,郑州三天的降雨量达617.1毫米;20日凌晨4时至21日凌晨4时的降雨为郑州最大24小时降雨。这个降雨过程中郑州降雨量达到了645.6毫米。

其实在2021年河南暴雨过程中,和郑州市降雨量相当的还有新乡市和鹤壁市等,有些降雨指标甚至超过郑州市。

比如新乡市2021年7月21日19时至21时新乡市区牧野站2小时降水267.4毫米,超过20日郑州2小时最大降雨量262.5毫米。7月17日8点至22日6点,新乡市最大持续降水量907毫米,超过了郑州。而根据官方报导,截至8月2日12时新乡市在2021年暴雨过程中死亡7人,失踪3人。比郑州市的人员损失要小许多。

又比如鹤壁市,7月17日8时至7月22日8时,河南鹤壁市科创中心单站累计降雨量为1072.6毫米(至10时为1105.9毫米),24小时降雨量为777.5毫米(郑州24小时降雨645.6毫米)。整个降雨过程中,鹤壁累计降雨量达到全省最大值589毫米。根据官方报导,鹤壁市没有人员死亡或失踪的数字。

其实2021年郑州暴雨并不是河南省最大的暴雨。

1975年8月5日至7日,河南省西南部山区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3天降水总量1605毫米,24小时最大降水量1054.7毫米,6小时最大降水量为685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189.5毫米。其中1小时和6小时最大降水量均创造中国历史上最高纪录。

1975年8月的暴雨导致板桥、石漫滩2座大型水库和60座中小型水库溃坝,造成24万人死亡。2005年5月的美国探索频道节目将此灾难评为“世界十大技术灾难”第一名,超越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四、关于中国暴雨是否变多变强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暴雨频发,也给社会经济、给许许多多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人们自然会问:中国暴雨是否变多变强了?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2023年10月12日《中国气象报》发表题为“资料新闻丨近十年我国暴雨变多变强了?大数据揭秘”的文章。

文章根据中央气象台和国家气象资讯中心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012年至2022年的资料,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2012年至2022年间,中国共发生暴雨天气过程472次,年均发生次数约为42.9次。暴雨发生次数走势振荡,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自2019年以来,我国暴雨发生次数还有缓慢减少的趋势;

第二,2012年至2022年,中国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发生日数总体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即我国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持续时间或影响范围总体有缓慢增加(扩大)的趋势;

第三,2012年到2022年中国日降水量最大值存在波动,总体有缓慢减少的趋势。

而2024年5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撰写的《今年暴雨咋这么多?“暴雨预报”其实是个世界级难题》一文则代表另一种观点。

文章称,从1961年到2023年,中国平均每年要发生38次暴雨过程。从资料看,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增加显著,短历时降水破纪录事件趋频。越下越大的暴雨,造成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内涝、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愈加明显,不断向政府和公众提出新的应对命题。

这里作者采用了1961年到2023年的数据,一共63年,平均每年要发生38次暴雨过程。而《资料新闻丨近十年我国暴雨变多变强了?大数据揭秘》,采用了2012年至2022年的数据,一共11年,年均发生次数约为42.9次。只要简单地对比这两组资料就可以得到:2012年至2022年间中国暴雨发生的次数要比1961年到2023年的平均数38次暴雨要高。

可见,同样是科学工作者,采用资料的年代长短不同,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