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网王笃若报导/28日,评论人蔡慎坤在X平台发文指出,中国寺庙香火之盛,不是出于真正信仰,而是官员和商人“捧场”炒作、百姓“舍财免灾”支撑的结果。疫情、失业、天灾频发,社会整体弥漫着恐慌与焦虑,越来越多普通人把上香当作“最后的心理出口”。但在地方政府眼中,寺庙更像是成本低、利润高的“摇钱树”。
根据格隆汇一图数据图显示,2023年中国“寺庙经济”市场规模已达800至90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超过10%。峨眉山、九华山、灵隐寺分别年入8.2亿元、7.2亿元、6.7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千亿元。今年,“年轻人不卷职场卷上香”的现象更成风潮。调研显示,近七成消费者去过寺庙,其中19至30岁者占近五成。
加拿大华裔作家盛雪分析,这股热潮的背后,是社会的精神危机。政治高压、经济失速、信息封锁与信仰缺位,使年轻人“退无可退”,只能向寺庙寻求片刻心安。北京学者刘铭指出,所谓佛教兴盛,实是青年对国家前途和个人未来的绝望所致。
然而,寺庙经济真的是“心灵避难所”吗?事实上,许多寺庙不仅收门票、香火费,还开发出各类周边商品和旅游地产:如灵隐寺售卖58元/瓶的“陈皮酱油”、五台山推出自有白酒品牌,甚至在短视频平台打造“佛门男团”直播卖货。部分寺庙还直接涉足公寓开发、酒店运营、网络科技等商业项目。
盛雪指出,中共对所有宗教严密控制,寺庙设有党支部、供奉党魁像,住持带头“拥护党中央”,早已背离宗教本义。寺庙热不过是中共操控下的又一场“精神商品化运动”,青年只是其中的“韭菜”。
普陀山、五台山、少林寺等名山大寺早已转型为“超级企业”,有的还冲击IPO,设有文化公司、客运公司,形成跨领域商业帝国。少林寺更在海外设立200多个文化中心,全球敛财。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指出,当信仰变商品,安慰变套路,真正可怜的,或许不是烧香的年轻人,而是在钢筋水泥与官僚资本之间,早已无处可逃的中国百姓。一图惊呆世界的“寺庙热”,不是复兴文化,而是信仰的荒凉与现实的沉沦。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