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南村镇银行暴雷后,储户仍无法提款,更多黑幕被曝光。此外,上海、辽宁多家银行爆发挤兑,民怨沸腾。
中国不断对台经济霸凌,禁凤梨、释迦、石斑鱼、白带鱼等。台湾行政院提出反制措施,中共意外不敢回嘴。
人口红利终结、城镇化人口增量减速、中共开征房地产税等不利因素叠加,中国房地产低迷不振,最近中国多地威力巨大的“房票”重出江湖,真能挽救中国房市吗?
互联网大厂缩减招聘需求,考公考研竞争激烈,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剧,不过集成电路专业炙手可热,竟出现了工程师比老板贵的怪现象。
中国上海、辽宁多家银行爆发挤兑,民怨沸腾
中国河南村镇银行暴雷后,当局不仅关闭提款管道,还将存户健康码变更为红码。其他省市民众忧心自家存款“被归零”,导致辽宁丹东银行挤兑,上海多家银行也挤满提款民众,却被银行以防疫控制人数为由打回票,有人凌晨2点排队依旧没领到钱,存户气炸,对中国地方金融的质疑声浪四起。
中国河南从4月中旬起,爆发多家村镇银行透过假系统,非法吸金395亿人民币,银行紧急冻结全部存款,存户不能提现,上街抗议。涉及银行有许昌农商行旗下的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以及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
人民日报等官媒出面帮忙解释,将这起银行暴雷事件全部归咎于河南新财富集团,该集团背后实控人指向商人吕奕,目前已经逃往“美国”。并强调,2011年起,吕奕为首的犯罪集团涉嫌利用村镇银行吸金。
消息一出,中国网友开呛官媒及银保监会,直指吕嫌犯罪期间长达10馀年,至今才查出?“这是监管部门与银行有问题,快点兑付存户的钱”、“大家还相信的银行吗?”,有人无奈地说“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河南村镇银行难善了,直接引爆中国民众恐慌,辽宁丹东银行爆发挤兑,财经时评帐号“财经冷眼”在推特PO出影片显示,民众在丹东银行门口等候提款,长长人龙看不到尽头。
无独有偶,上海多家银行也出现民众排队领钱的现象,一群老人家领取养老金,却被银行以防疫为由,控制人数,许多老人家被逼到凌晨2点去排队取号码牌,还不一定领得到钱。有人凌晨5点去,连号码牌都拿不到,纷纷抱怨“太不像样了”。
河南村镇银行黑幕重重:塞浦路斯人控股?
河南村镇银行案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涉案河南新财富集团被省许昌市公安局立案调查,但集团实控人据报国籍已迁往塞浦路斯。
据第一财经网报道,新财富集团的实际控制人为吕奕,其国籍已迁往塞浦路斯,他通过旗下遍布全国的上百家公司,先后参股、控股中国国内多家城商行、农商行及村镇银行。
据“大猫财经”报道,现在有400亿的存款取不出来,是靠着真银行的手续做了个假系统,欺骗了储户。报道也提出了疑问。
1、用真银行的手续做个假系统,这真是吕某手段高超还是有人合谋?
2、这400亿到底去哪了?
3、红码事件背后,到底是谁在害怕?能用出这样的手段,一般临时工干不了。
4、按警方调查结果,这个河南新财富的严重犯罪居然持续了11年,之前咋能做到不露痕迹的呢?要知道,金融可是监管最严格的行业。
反霸凌!他提台湾杀招,中国意外不敢回嘴
中国不断对台经济霸凌,禁凤梨、释迦、石斑鱼、白带鱼等。该怎么反制中国鸭霸行为,日前赴日内瓦出席WTO部长会议(MC12)的行政院政务委员邓振中,接受外媒专访提出反制绝招,希望台湾对中国芯片出口大砍40%。
邓振中日前接受《路透》访问提到,如果中国攻击台湾,随之而来的潜在性破坏将会更糟,原因在于全球电动车和手机均依赖台湾芯片,中国攻台会对国际供应链、国际经济秩序产生破坏,将出现全球供应短缺。
由于台湾在全球芯片生产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去年的出口总值高达1180亿美元。面对中国的威胁,邓振中提及,希望对中国的芯片出口能减少40%。
邓振中的谈话,正逢中国再度对台湾石斑鱼及白带鱼连下禁令,奇怪的是,中共外交部及官媒都没有回应台湾砍芯片供应的讯息。
内外夹击,今年余下时间大陆财政恐恶化
俄乌战争叠加疫情持续爆发,大陆低于预期的经济增长正对其财政状况施加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企业面临更严峻的形势,税基亦受侵蚀。
法国外贸银行发表报告指,去年全年大陆基础设施投资按年仅增0.4%,但今年初至4月已狂飙6.5%,却仍远不足以实现官方的5.5%经济增长目标,意味当局需投放大量资金进一步推动基建谷经济。然而,“动态清零”政策明显加大医疗卫生等开支,同时促消费一系列新政包括补贴家庭购买汽车,亦将增加财政支出负担。
不过,财政收入增长步伐却大幅落后,今年首5个月大陆财政一般收入约8.67万亿元,其中最核心的全国税收收入占7.24万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分别增2.9%及1.4%,而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在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更下降0.6%。
低迷的内地房地产市场亦拖累政府收入,今年首5个月土地出让及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按年下降28.1%。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表示,去年内地境外违约金额为2020年的4.2倍,违约率激增至3.3%。而今年债券到期规模高达1,030亿美元,超出过去两年的870亿美元及960亿美元,意味内企或持续面临违约压力。
威力巨大的“房票”,重出江湖,中国房地产路在何方?
最近第一财经等媒体报道了“房票”重出江湖的消息。
“房票”是货币拆迁、货币棚改中出现的,给拆迁户发放的,带有补偿性质的购置房屋的结算凭证。
简单来说是这样的:比如你家所在的旧小区被政府列入棚改,你的房子和下面的土地将被政府征收。政府需要给你的补偿,是100万元。但政府不给你现金,而是开具了一张购房资格的票证,上面写上价值是100万。
房票实行实名制,不得转让、赠与、抵押、质押、套现。使用房票购房,不计入限购套数。
至于“房票”本身,也不是新鲜事情,之前也出现过。
据报道,目前推行房票安置政策的城市,郑州、信阳、常熟、绍兴、宁波奉化区等地。
图:郑州市6月初发布的“房票安置办法”的截屏:
一般来说,房票的使用期限是12个月到18个月不等,使用范围限制在当地。
出台“货币拆迁+房票安置”的城市,其住房库存量都比较大。以郑州为例,据贝壳研究院2022年2月的数据,郑州各区房地产库存均超过了18个月;其中库存量最大的是金水区,库存23992套,去化周期达35.4个月。
[page]
刚刚过去的5月,楼市数据依然不理想,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继续下滑。
图: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继续下滑
图:2016年以来每月全国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和同比增长状况,
全国卖地收入也持续下滑,最近几个月均出现了同比超过20%的跌幅。
以郑州为代表,越来越多的城市重启了“货币棚改+房票安置”。
在温州,最近推出了“安居贷”,贷款期限在10年(含)以上的首套住房按揭人员,前3年仅需按月支付贷款利息,第4年再开始分期还本付息。
这是试图解决潜在购房者的痛点:疫情尚未结束,不敢轻易加杠杆。如果从第四年才开始还本付息,会有更多的人买房。
在珠海,推出了“一人购房全家帮”的新政,直系亲属可用公积金帮付首付和还贷。这其实是一种新的加杠杆方式,真正实现了“六个钱包供一套房”。
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人口红利终结、城镇化人口增量减速,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而国家开征房地产税,最终将不可避免。拥有多套房子,如果不能顺利出租的话,将是未来的沉重负担,而不再是收益。
未来能顺利出租的房子,只存在于有显著人口增量的、高级别城市里。普通的三四五线城市,房屋已经过剩了。
所以楼市全面回暖很难,各地救市政策还会不断地出台。最终,强二线城市保留一个限购的象征性门槛,普通二线城市全面取消限购限售,将是大趋势。
裁员潮未息,字节跳动再挥刀,一次砍掉三千人
大陆科技互联网企业裁员潮未息,科技大厂字节跳动近日再度裁员。字节跳动的教育、游戏业务最近都启动新一轮大幅裁员。其中,教育业务在去年“双减”政策实施后,总员工从2万多人一直缩减至目前约5,500人,这次预计再裁掉最少3,000人。
中国教育机构又爆财务危机,“小音咖”积欠数亿人民币
中国又有大型教育培训机构出现财务危机。音乐教育机构“小音咖”拖欠学员学费和教师薪水可能约人民币1亿元(约1499万美元)。目前其在上海及广州的门市都已关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小音咖教师维权群、家长维权群已经超过8个,每个群500人,被拖欠费用少则2万元,多则10万元,即使按照每人2万元计算,小音咖拖欠的学员学费、教师工资可能已超过8000万元。
芯片抢人大战:涨薪50%起,工程师比老板贵
互联网大厂缩减招聘需求,考公考研竞争激烈,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集成电路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还没出校门,手中就已经攥着各大公司的高薪offer。一位集成电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告诉深途,他们完全不愁找工作。
有研究报告预测,到2023年,中国集成电路人才仍存在超20万的缺口。如果将产业技术工人、各个产业链上游的材料领域以及设备领域都纳入统计范畴,人才缺口远不止于此。
小曹是一名SoC芯片设计工程师,他刚入职一家芯片公司半年,工作经验不多。即便如此,他平均每个星期能接到四五个来自猎头的电话。薪资还不低,初创公司起步就是涨薪50%,大公司相对少一点,但也能涨薪20%-30%。
Andy是一家芯片公司的HR,他近几年一直在发愁能从哪里挖人。“大小公司都在抢人,芯片行业的招聘堪称地狱难度。”
即便是猎头,也面临着挖不到人的难题。Leo是一家猎头公司的合伙人,他是这样形容今年的招聘行情:“现在还是坑多于人的情况,一个‘萝卜’N个‘坑’,竞争依旧非常激烈。”
至于有着3-5年工作经验的芯片工程师,更是整个行业热捧的对象。Leo透露:“现在这类人才,在初创企业甚至能拿到年薪70万-100万。芯片行业年薪百万尽管不是普遍现象,但是确实是存在的。“
Leo说,“行业里涨薪幅度太大,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薪资倒挂。有些芯片创业公司的老板,不算上期权和股票的话,年薪也到不了百万,但是手底下的工程师要价已经达到年薪百万。”
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