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噩耗不断房企销售腰斩股市连跌监管央行如临大敌
谢田:背后有高人指点!普京砍向西方的三板斧不可小觑
中俄贸易受到空前冲击大量出口交易停滞
欧洲最大化工集团:俄若断供天然气德将陷二战后最大危机
普京下令今起卢布结算买卖能源,美国指俄罗斯绝望了
俄天然气公司因定价问题退出德国业务
罕见让步,北京拟允许美查看中概股审计报告,SEC否认达成和解
俄乌战世界走向何方?克鲁曼:恐让全球经济回到1914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经济噩耗不断,房企销售腰斩股市连跌,监管央行如临大敌
中国指数研究院4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几乎腰斩;由于无法提供审计后年度报表,超过10家在港股上市的大型中国房企周五停牌;中国股市两大基准指数创出2015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大季度跌幅。
截至3月31日的三个月,由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最大型公司组成的沪深300指数下跌近15%,而包含500只成分股的深证成指下跌18%。这两个基准指数均创出2015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季度百分比跌幅。
中国经济糟糕的表现让中共监管层焦虑不安,如临大敌,紧急研讨应对策略。
中共央行网站4月1日消息称,该行召开了2022年金融稳定工作电视会议,要求今年金融稳定系统继续“稳定大局”、“精准拆弹”,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
会议强调,要“清醒认识”当前金融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防控金融风险不能“丝毫懈怠”。
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房地产泡沫化和金融化趋势越来越猛,中共当局对房地产可能酿成的系统性风险也越来越担心。并向地产开发商提出了债务和土地购买限制等数以百计的限制规定,其中最严重的政策莫过于“三条红线”。
但中共在抑制楼市过热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操作用力过猛,反而引发了中国房地产危机,并险些引爆中国版“雷曼时刻”。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分析师Alicia Garcia Herrero也认为,房地产行业是中国最显而易见的灰犀牛。
谢田:背后有高人指点!普京砍向西方的三板斧不可小觑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战争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也在一步步的升级,不过普京也非等闲之辈,抡起了砍向美国和美元的三板斧,直指美元体系和金本位这个关键的话题。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的市场学教授谢田教授,在大.纪.元;撰文指出,第一,用卢布偿还俄国的美元和欧元外债;第二,要求敌对国家用卢布来支付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第三,将卢布与黄金挂钩,让俄罗斯各家银行直接、大量地购买国库的黄金。
普京的第一板斧,基本上被欧美各国所普遍拒绝。这一板斧下来之后,西方和俄罗斯基本打成平手,俄国不用美元和欧元支付,欧美也不接受卢布还钱,双方基本上是各讲各话,鸡同鸭讲,直到普京的第二项措施出台。
普京的第二板斧,实际上已经基本上挽回了制裁以来卢布的失地,目前的汇率是大约一美元兑100卢布。德国和梵蒂冈都已投降,转账欧元换取卢布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此外,印度和中国也在加入使用卢布的阵营。
真正让世界各国,尤其是金融界感到震惊的,是普京的第三板斧。
美国冻结了部分的俄国黄金储备,又限制各国购买俄罗斯黄金,大笔的购买成为不可能。普京显然是选择了化整为零、藏富于民间的措施。俄罗斯各家大银行如果能够吸纳卢布资金,成功的将黄金化整为零的卖给俄罗斯民众,就等于部分的抵消了美国禁售黄金的制裁。但此举真正的意义,在金融界人士看来,还不止于此。
普京的卢布与美元挂钩,是在做一种宣示,暗示卢布可能成为美元的替代品,成为新的世界霸主级的货币。
普京的黄金储备和黄金生产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他的第三板斧,也会一定程度上对美元构成一点点的威胁。
但是,只有黄金和石油的储备,还不足以给卢布以足够的后盾和支持。因为黄金现在虽然可以作为发行货币的支撑,但已经不是贸易和市场交易的媒介,人们在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之外,还消费着成千上万种的个人消费品、电子产品、工业产品和服务业的产品,这些都需要一个类似美国市场之类的强大的制造业和农业、工业、服务业、电子产业、高科技产业的综合性基础。这些现代社会的基础,是俄罗斯完全不可能具备的。
谢田认为,普京的金融三板斧,应该不是他自己的主意,后面应该有高人在指点。即便三板斧不能摧毁美元的霸主地位,但可能会对美元的全球体系的大厦,敲掉几块砖甚至毁掉一层楼。
中俄贸易受到空前冲击,大量出口交易停滞
近期以来,中共当局宣称,它坚持与俄罗斯的正常贸易活动,但有不少留在俄国的企业透露,现在中企对俄罗斯的出口活动已经受到卢布汇率波动的严重影响,许多交易处于停滞状态。
自俄罗斯2月24日对乌克兰发动袭击以来,卢布兑美元和人民币汇率都波动不断,迄今为止,卢布兑人民币汇率损失了40%。
代表超过2万家中国对俄出口企业的贸易集团负责人沉木辉表示,卢布贬值意味着每次销售都会赔钱,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他在俄罗斯的仓储服务的需求下降了约五分之一,约90%的中企成员受到了影响。
沉木辉说,中企不能提高价格,因为俄罗斯人买不起,当把账单兑换成人民币时,企业会亏本,因此,出口到俄罗斯变得几乎不可能。
由于俄罗斯国内经济下滑,中企在俄国的大部分业务已经停摆,在这期间,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一家华东工厂的所有者告诉路透社,本应该送往俄罗斯的产品现在都放在仓库里,在去年,企业曾经有12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来自俄罗斯。现在,由于汇率问题,对俄罗斯贸易商来说,中企生产的成本相比而言太高,这导致交易无法进行。
另一位中国的贸易商说,他的公司是中俄客户之间的中间人,现在市场的行情并不好,来自俄罗斯的床单和厨房设施等产品的订单数量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一。
[page]
欧洲最大化工集团:俄若断供天然气,德将陷二战后最大危机
德国化工巨擘巴斯夫(BASF)警告,如果中断俄国天然气的供应,德国可能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巴斯夫是欧洲最大的化工集团。旗下子公司Wintershall Dea在俄国开采天然气,并参与北溪天然气2号管线(Nord Stream2)的兴建,与俄国能源业维持数十年的关系。
巴斯夫执行长薄睦乐(Martin Brudermüller)接受德国《法兰克福广讯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访问时表示,化工业的生产需要天然气,产品涵盖生活各领域。停止进口俄国天然气能否阻止战争很难说,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经济被摧毁。
薄睦乐预期,最快4到5年后,德国才能完全摆脱对俄国天然气的依赖。
普京下令今起卢布结算买卖能源,美国指俄罗斯绝望了
俄罗斯总统普京签令规定从4月1日起,外国买家购买俄罗斯天然气必须支付卢布,如果不支付,合同将被中止。而美国评论称俄罗斯要求用卢布购买天然气,是俄罗斯陷入“绝望”的信号。
普京称,“为了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他们必须在俄罗斯银行开立卢布账户。从明天4月1日开始所交付的天然气都须从这些账户付款。
普京强制以卢布支付的决定提振了俄罗斯货币。在2月24日入侵后,卢布曾跌至历史低点,但此后已经回升。
普京签署的一项命令设定了一种机制,买家可以将外汇转移到一家俄罗斯银行的一个特殊账户,该账户再将卢布汇回给外国买家,以支付天然气的款项。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Ned Price)周四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要求外国买家用卢布支付俄罗斯天然气的购买费用,表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已使其经济和金融陷入“绝望”。
俄天然气公司因定价问题退出德国业务
俄国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周五表示,企业将退出在德国的业务,这是因为德国政府拒绝用卢布支付天然气订单。
路透社报导引述相关声明指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将终止柏林的子公司业务,涉及的业务范围包括储存和交易天然气能源,在德国和捷克运营加油站网络等。
作为回应,德国政府表示,德国经济部考虑征用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德国的单位与设施,以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
莫斯科声明说,德国如果实施相关举动,将会从事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罕见让步,北京拟允许美查看中概股审计报告,SEC否认达成和解
北京罕见做出让步,准备最早在今年年中允许美国监管机构全面获得在纽约上市的大部分中国公司的审计报告。
彭博社周五(4月1日)引述熟悉这一进程、但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的消息说,中共证监会等国家监管机构正在起草框架方案,将允许大部分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保留上市地位。但是接受部分握有敏感数据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将从纽约退市。
知情人士称,框架方案预计将明确哪些数据会触发中共的国家安全顾虑。其中一位人士说,监管机构正在讨论阿里巴巴等处理消费者信息的公司是否自动归入这一类别。这位人士补充说,处理大量此类信息不一定会让一家公司成为安全问题。
报导说,如果方案得到推进,那将标志着北京不同寻常的逆转,可能会结束中美数十年来的争端。为让北京切实面对这一问题,美国设定了2024年为不合规企业从纽约证交所和那斯达克退市的最后期限。
彭博社引用SEC主席加里·根斯勒(Gary Gensler)的话说,对北京来说,如果他们同意让企业接受全面审查,那么事情会有好转,在美国的《外国公司责任法案》实施后,SEC将不会有任何妥协的余地,现在如果北京拒绝让步,那么中概股将会离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
截至目前,已有11家企业进入了潜在的中概股退市清单,这引发了投资界对中概股的新一轮抛售。
俄乌战世界走向何方?克鲁曼:恐让全球经济回到1914年
近来许多经济评论家纷纷警告,1970年代停滞性通膨(stagflation)历史可能重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则认为,模拟1970年代可谓引喻失譬,因为当前的通膨迥异于1979-1980时期,也比较容易终结。
克鲁曼在纽约时报专栏撰文指出,更贴切的模拟是跟1914年作比较,且有充分理由担心当年情景可能重现。有些经济学家声称,“第一波全球化”就是断送于那一年,铁路、汽船和电报电缆促成的世界贸易扩张期戛然而止。
克鲁曼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终结了一段“全球经济”时期。举个明显例子,1913年,俄罗斯帝国还是小麦出口大国;但后来过了三个世代,几个前苏联共和国才重拾这个角色。而且,约莫要等到1990年,第二波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兴起,这回是因为货柜化和电信通信让供应链得以遍及全球各地。
那么,这世界即将遭遇第二次“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打击吗?克鲁曼认为,或许是如此。尽管目前这种形式的全球化有重大缺失,但若世界贸易大开倒车,后果可能更严重。
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