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左)和李克强的搭档与前任胡锦涛和温家宝的搭档的一个明显不同是李的低调。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发表就任总理后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似乎回答了两会前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问题:“李克强去哪里了?”
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前,已有财经类媒体和门户网站梳理并发表了李总理过去一年的工作“清单”,做了哪些调研,出访了哪些国家,在中南海主持了多少次专家座谈会,提出了哪些指示,等等,像是替他作了一份年度工作总结。
观察人士注意到,跟前任总理温家宝相比,李克强在媒体亮相方面明显更低调;与习*近*平相比,李克强的头衔和发表政策性讲话都很少。对此,评论员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值得担忧,也有人认为是自然分工,还有人提到改革开放之初的“新权威主义”说法。
自然分工
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布朗(Kerry Brown)向BBC中文网表示,对于李克强在公共视线中的低调没必要过分解读、过度关注。
他说,“显然,习*近*平是习李搭档中的主导方,掌握了党政军的所有大权,这是一种自然平衡。”
相反,要是二把手李克强特别高调、活跃,经常占据报纸头版,音量超大,比一把手更出风头,那倒容易被猜测是否影响政局稳定,他解释说。
布朗指出,李克强就任总理才一年,这是据估计他可能长达10年的任期的开端,“估计他也不愿过早显山露水;他无疑是个很有技巧的政治人物,表面看是低调,但或许只是在做他的本职工作而已。”
但香港时事评论员林和立对BBC中文网表示,低调的不只是李克强;政治局其他几名委员都极少有重要亮相,因为“习*近*平上台后已基本上把各项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政治重现毛泽东时代一人专政的局面。”
林和立说,李克强虽然在政治局排名第二,但经济决策权则握在习手里;李负责国务院日常工作,扮演的角色是执行习*近*平确定的政策。与前任朱镕基、温家宝相比,李的权力“明显降低了”。
布朗认为,这是中国政治中共产党总书记兼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之间关系的问题,胡温时代也这样。比如,某段时间总理温家宝似乎从公众眼前“消失”了,似乎失去了影响力,过些时候又“再平衡”,重新露面。
但是,跟胡温搭档相比,他认为“李克强的地方工作业绩比温家宝强,他的权力基础更广,在中国政治体制内,他是个很靠谱、人脉很广的领导人。所以,他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意见就十分重要;在他负责的关键经济领域里,你就得找他。”
过去一年里,李克强也发过声,谈城镇化、谈经济发展和行政改革,这些都是他职权范围内的;他没有就远远超越经济领域的国际事务发表讲话,而那些都属于国家主席和党中央总书记的职责范围。
[page]
目标
外界还注意到习*近*平兼任的“一把手”头衔越来越多。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还担任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以及最新成立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职务。他同时还担任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职务,这表明改革、安全、网络和信息、外事、对台事务都由他掌管。
林和立认为,这表明中国在政治改革方面在倒退,邓小平时代的集体领导模式被推翻,而这种“不健康状况”的危险性在于一旦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纠错会很难。
“李克强去哪里了?”传递的另一层信息涉及对中国经济改革前景的关注。
有观点认为,机构设置和头衔增多,意味着权力更分散也更具体化;从分工来看,似乎表明习*近*平在为改革清除政治和利益集团的障碍,使得改革计划得以推行、实施。
林和立表示,这类似于邓小平时代曾引发辩论的“新权威主义”说法,即政治强人大权独揽或许有利于消除政治和经济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但目前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也没有迹象表明在重要领域有垄断性权利的大家族或利益集团会被打破。
利益
布朗认为,两人之间的大致分工,即习*近*平负责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目标,李克强以总理身份承担实际的行政功能,这个格局目前看来是有效的。
他说,习李的目标和利益一致的;李克强能够做他希望和必须做的工作,符合习*近*平的利益;李克强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快速增长,他周围没什么人反对这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又使习*近*平更容易达到他的目标。
他说,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习李的目标有巨大差异,大致就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稳定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实际上,假如两人之间产生分歧,那对任何一方的政治生涯都将是致命的。
中共十八大关于下一步改革的决议公布后,外界一个较普遍的反应是,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强调党政机关对经济各部门的管理、中央对经济领域的管控要到位,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
林和立说,“习和李在经济问题的处理上意见有分歧,将对经济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产生不利影响,”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