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哈佛女孩”,如今怎么样了?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网闻 > 正文
第一代“哈佛女孩”,如今怎么样了?

今年3月,加州理工学院官宣,任命华人学者张安琪为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

张安琪曾经是网络热议的“哈佛女孩”“复旦学霸”“门萨女神”,也是当年“新东方最年轻的托福教师”。

她身上曾集合了诸多光环,而现在她用十余年沉淀,完成了从天才到学者的转变。

时间飞快,最早一批“哈佛女孩”已经走入人生中段,她们是否活成了当年社会对她们的全部期待?

那些曾被捧上神坛的“哈佛女孩”,真的带来了理所当然的成功吗?

十年沉淀:从“哈佛女孩”到加州理工教授

张安琪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自幼展现出过人的学习能力,10个月识字,5岁能独立阅读,6岁熟练进行心算加法。

真正让她声名鹊起的,是她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的各种跨界表现。

大一时,她作为唯一的非英语专业选手,代表上海参加亚洲大赛,最终斩获中国区总决赛三等奖。大二时自学编程,还通过了国家翻译资格认证。

图源:Caltech

她还是“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俱乐部最年轻的会员,曾多次担任门萨入会测试主

本科期间,她就已经发表5篇SCI论文,其中一篇影响因子高达7.79,曾作为本科生代表复旦大学参加国际科研会议,用全英文做学术报告。

本科毕业时,张安琪又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录取,师从美国“四院院士”查尔斯·利伯教授。

她的学习方法、成长轨迹、家庭教育被母亲写成畅销书《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成为鸡娃家庭的必备读物。

图源:豆瓣

然而,真正令人钦佩的不是她曾经多么“神童”,而是她如何将早年的天赋与后天努力结合,走过一条完整而扎实的科研之路。

在复旦读书期间,她曾为写一篇综述论文,在一个月内阅读超过1000篇文献,这一阅读量甚至超过很多研究生四年的积累。

复旦毕业后,她继续追求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的深造,先后在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和从事博士后研究。

图源:Stanford

在此期间,她接连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3篇高水平论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成果是发表于2023年的Science,她领导团队开发出一种“比头发丝还细”的血管内神经探针。

这项技术无需开颅,不损伤脑组织或血管,为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打开了微创化、实用化的大门。

图源:Science

凭借她强大的科研实力,2025年她正式被加州理工学院聘为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开始搭建自己的实验室。

从复旦到哈佛,从斯坦福到加州理工,张安琪的成就不仅来自早年的智力优势,更得益于十几年如一日的自我驱动、价值投入与学术坚持。

当年那个被标签包围的天才少女,在过去低调的十年间正在厚积薄发,用实打实的科研成果回应世界。

第一代哈佛女孩,如今怎么样了?

张安琪的成功,不禁让人想起中国教育上另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字——刘亦婷。

1999年,刘亦婷凭借一封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哈佛女孩”。

图源:网络

她是中国最早一批本科直录哈佛的学生,还拿到了哈佛全额奖学金,当年各大媒体、电视台争相报道。

她的家庭教育法被包装成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引起了全国家庭的育儿模仿效应。

但是伴随着掌声来到的还有各种质疑。2004年就有人指出刘亦婷被录取并不是个人实力,而是得益于曾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助手拉瑞的推荐信。

哈佛毕业后,她曾先后在波士顿咨询、百事公司、对冲基金工作,但都没有卓越的成绩。

图源:网络

前段时间,不少媒体挖出了她的近况,刘亦婷在申请哈佛商学院遭拒后,多次创业失败,现在嫁给了一名毕业于哈佛的美国人,成为家庭主妇。

曾经被塑造为梦想女儿的她,现在却被称为中产鸡娃的骗局,她的后续发展令无数家长感到唏嘘。

再往前推,还有更早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哈佛女孩王燕珉。

1980年,在高考恢复后的第三年,王燕珉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图源:网络

同年10月,哈佛大学首次来华招生,只在北京少数外语院校中遴选学生,推荐名额极为有限。

在没有托福、GRE考试,几乎毫无准备的前提下,王燕珉凭借自身实力成功入选,成为当年全中国仅有的两名哈佛本科生之一。

进入哈佛后,她在通识教育学习后转向神经生物专业,毕业后进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攻读博士,随后在杜克大学从事六年博士后研究,师从诺奖得主Robert J. Lefkowitz。

图源:网络

她在神经科学领域持续深耕二十余年,发表二十多篇论文,建立了成瘾与抑郁的动物模型,是国际认可的学者。

王燕珉极少出现在大众眼前,2009年她的女儿也成功考入哈佛,母女二代校友的背后,是一个家庭对教育价值的持续投入。

“哈佛女孩”的发展,其实也是中产教育观念变迁的缩影。

从盲目推崇名校神话,到逐渐接受个性、多样、自主的发展方式,我们正在走向更成熟的教育理念。

与其追逐如何成为下一个哈佛女孩,不如思考:我们是否真的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成长节奏与人生意愿?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留学全知道,有删节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14/2262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