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停止呼吸,那是生物学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举行葬礼,那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
最后是被所有人遗忘,那代表着你真正的从这个世界上消亡。
如果这三次死亡同时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是多么悲惨呢?
几天前,有一则新闻让人心里酸涩。
8月6日,香港房屋署的工作人员在拜访一家公屋房主时发生意外。
香港的公屋,类似于内地的廉租房。
按照港府规定,申请了公屋的居民必须每两年申报居住情况。
从去年开始,住在这里的袁阿婆就没有再递交过申报材料。
期间工作人员想尽办法想要联系她:
打电话,没有人接;
上门家访,没有人应;
寄送信件,连签收都没有;
他们还试图联系袁阿婆的邻居家人,但都是一问三不知,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信息。
没办法,房屋署只能按规上门强行收回袁阿婆的房子。
然而,当他们破门而入后,眼前的一幕不亚于恐怖片的场景:
卧室床上,赫然卧伏着一具森森的白骨,看起来已经死了很久了。
房间内哪里还有半点人生活过的样子,方方正正的房子仿佛变成一座坟墓。
据调查,这具白骨,正是77岁的袁阿婆本人。
根据日历和屋内的购物单推测,袁阿婆早在2023年底就已经去世了。
之所以没有被邻居发现,是因为家中门窗紧闭,所以没有传出异味。
可袁阿婆的孩子呢?
难道快两年联系不到母亲都没有察觉异常吗?
原来,袁阿婆的两个儿子都已经移居到了海外,和她的联系很少。
不回家看望不说,平时连个电话也不打,根本不关心独居母亲的死活。
如果他们能按时联系,说不定袁阿婆就不会在家中等死。
哪怕他们有心能让邻居偶尔去看一看母亲,确认她的身体状况,母亲也不至于死了两年没人发现。
如果不是政府上门,或许袁阿婆的死将永远无人知晓。
这么多年,她独自应对生活,没人关心,没人照料,最后悲惨地,被所有人遗忘,孤独死在政府的房子里,至死没有等到自己的家人。
一声叹息。
都说养儿防老,可更扎心的事实是,等你老了,你的子女连你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
想起上海那个明明有儿子,却只能孤独等死的老人。
70多岁的王大爷,膝下有个独子。
王大爷含辛茹苦,一辈子为这个儿子奔波忙碌,毕生的指望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
然而,岁月不饶人。
儿子成家立业了,王大爷的生活却摇摇欲坠。
妻子早他一步撒手人寰,自己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身边不能离开人。
但儿子对这个“不中用”的父亲,不闻不问,百般嫌弃。
尽管住得并不远,但他几乎不跟父亲联系,只有逢年过节才愿意露面。
后来儿子在外面欠了十几万的债,跑到父亲这里躲债。
虽然住到了一起,可儿子对他还是像个陌生人。
王大爷有多种慢性病,需要吃药,儿子从不过问,反而每天带着自己的宠物狗出门散步倒是很准时。
一次意外,王大爷在小区里摔了一跤,恶化到无法下床的地步。
但儿子既不带父亲去看病,也不照料他的生活起居。
王大爷就这样被遗弃的绝望中,撒手人寰。
还是邻居发现他家中传出异味后,惊觉不对才报了警。
警察来了后,才发现现场惨烈得无法形容:
王大爷的遗体在床上,早已面目全非。
家中几乎找不到现成的食物、饮用水,哪怕是剩菜剩饭或者是一块点心,甚至作为一个慢性病患者,王大爷要长期服用的那些药都不在身边。
没有饭吃,没有水喝,没有药吃,一点一滴地看着自己的生命流逝。
他是被活活拖死的。
他的儿子呢?
整天早出晚归,明知父亲病情恶化,却不管不顾。
甚至还直接拿走了父亲的手机用于消费,切断了父亲和外界沟通求生的工具。
其实在老人被发现5天前,他就知道父亲死了,却不料理后事,照样出门吃喝玩乐。
后来这个冷漠的儿子,被警方抓了。
父子亲人一场,竟能冷漠至此,连条狗都不如。
多少父母,一辈子为孩子殚精竭虑,到了晚年才知道,这世间最残酷的现实,就是有儿有女,却无靠无依。
想一想父母和子女之间,真是让人寒心。
父母这大半辈子,都在为托举子女而活。
小时候,挣钱供孩子上学。
大一点,挣钱供孩子结婚,买车买房,生怕委屈了他们,被人瞧不上。
再等到孩子也变成了父母,他们继续为孩子的孩子燃烧自己,好一点的帮带孩子像个免费保姆,糟一点的还要出门打工帮孩子贴补家用。
可最后,等他们到了需要被照顾,身边离不开人的年纪,有多少孩子能像父母照顾他们一样尽到自己的责任呢?
多少父母,病了不敢说,孤单没人陪,甚至等不到子女一个嘘寒问暖的电话,余生都陷入漫长的孤独中,眼看着自己走向生命尽头。
想起南京那个在家中去世两个月才被邻居发现的老人。
“我于昨夜去世,走时心凉如水。”
她在遗书中都未曾埋怨不闻不问的子女,还怕给他们添麻烦,嘱托他们及时清理房间,不要染病。
中国式父母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此。
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给了孩子,到老却怕给子女添麻烦。
多少次“我没事,你忙吧”的宽容,实际上是生怕活成子女的累赘。
多少次望眼欲穿的等待,背后是独自咽下的孤独。
他们让孩子免于饥荒,让他们长大成人,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却成为了孩子最先遗忘的人,落得个无人问津的下场。
有专家曾将中国老人们的现状归因为“代际剥削”:
“他们年轻时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上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却少得可怜。
被榨干所有价值后,老人就变得好像一无是处,只能等死。”
很多老人到老了才明白,子女的孝顺,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
看过一个调解节目。
92岁的老人生了七个孩子最后无人赡养。
一说到轮流赡养老人,七个孩子各有各的理由和难处。
有人说家庭条件不好,有人说自己身体不行,有人说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抽不开身。
评论区的网友一针见血:“一个人能养七个人,七个人却养不了一个人。”
多么讽刺。
把子女拉扯成人时,父母不要你的一分一毫;
而当他们需要你反哺的时候,一点点付出却都需要明码标价。
为什么很多老人这辈子干活都不敢停下来?
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在儿女眼里变得没用,变成了他们的累赘,最后被彻底抛弃。
他们倾尽所有的付出,才能换来子女的一次回眸,换来他们所谓的“孝”。
忽然想起重庆那个72岁的老人,重病住院后三个子女无一前来看望,都生怕要自己花钱。
老人心中痛苦不堪,最终选择跳楼决绝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讽刺的是,一听说老人死了,孩子们都一窝蜂地跑来医院。
不是为了奔丧,而是跟医院要补偿金。
赡养的时候生怕自己多花钱,分钱的时候生怕自己占不到便宜,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可一些连做人基本的人性都没有。
所谓孝顺,其实并没有多难,不过是父母迎你新生,你护他们到终老。
当你嫌弃他们老了不中用的时候,别忘了你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从未嫌你被笨拙;
当你嫌弃他们身体变差、吃药花钱的时候,别忘了多少次你生病在床,父母无怨无悔地给你依靠。
生你养你的人,看似什么都给不了你,其实什么都给了你。
都说爱是一场轮回。
当你沿着父母曾走过的路拾级而上,才发现原来所有的苦父母都已经尝过一遍,而所有的难父母都没有一句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