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中国四川一个小城市——江油,成了舆论的焦点。起因看似“只是一场校园霸凌”,但事情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远远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预料,也再次让人们想起那场同样无预警的“白纸运动”。
8月3日,一段令人发指的影片在中国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疯传。影片中,几名年轻女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一位女孩拳打脚踢、言语羞辱,画面不仅暴力,而且透露著浓浓的权力不对等感。据传这些施暴者是当地某校的学生,而受害者是一名沉默寡言、家境普通的女生。影片曝光后,江油当地民众迅速行动起来。当天下午,就有大量市民自发聚集,声援受害者,要求严惩施暴者。到了傍晚,场面逐渐升温,警方出动特警,要求人群解散。晚间更出现了对抗场面——辣椒水、警棍、肢体冲突都上了场。根据网友发布的影片,警方不但未能平息民愤,反而因暴力执法导致现场一度失控。截至8月4日凌晨,这场由“一段霸凌影片”引爆的风波,已经成功冲上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社交平台的热搜榜。但当地政府与警方目前尚未对事件作出任何正式说明或回应。
这件事为什么会闹这么大?答案其实不在那段影片本身,而在影片所引爆的“情绪地雷”。中国社会这些年累积了太多不满——对不公、对权力滥用、对制度冷漠。江油事件,就像是白纸运动的“小型重演”。只要一个火星,足以点燃一整片干柴。江油的群众不是职业抗议者,也不是反政府分子,而是平凡百姓。他们的怒火不是针对抽象的意识形态,而是来自切身的不公感与“不能再沉默”的道德冲动。
江油抗争绝不是孤立的事件。8月1日至2日,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普明街道石桥铺社区的数百名租户,因不满社区“围村强行收停车费”,连续两天自发上街封堵道路,发起示威抗议。8月3日晚,租户集体冲毁社区设立的收费闸门,行动取得初步成果,社区收费设施难以维持。
虽说江油校园霸凌与绵阳租户抗议看起来“一个是道德愤怒,一个是生活成本”,但二者之所以能够爆发,根源一致——基层民众与社区权力、利益配置之间的矛盾突显,缺乏合理协商管道,导致矛盾在社交媒体时代被迅速放大并激化。我们常说,民众抗争不是抽象概念,它发生在身体感受到不公平、利益直接被侵害的那一刻。不论是被欺凌的女孩,还是被“强收停车费”的租户,都有一个核心诉求:“我被不公平对待了,我要讲出来。我不会继续忍受。”
很多人看到江油的情况,会问:“这会不会变成另一场全国性的运动?”老实说,我们谁都不能预测。正如白纸运动发生前,也没人想到会从一场宿舍封控延烧到全国二十多个城市。这正是中国社会目前最大的变数:抗争可能不会有预兆地爆发,也可能在一夕之间被压制,但它们一直都在社会深层积聚能量。江油这次事件虽然规模不大,但它呈现出一个清晰的趋势:底层民众对“制度性冷漠”的忍耐,正在达到临界点。当制度未能保障基本公义,民众会越来越倾向以直接行动发声。因此,我们对中国未来的群众抗争,不需要盲目乐观,也不必过度悲观。
从“李文亮事件”到“铁链女事件”、从“白纸运动”到今天的“江油抗争”,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条直线上升的抗争曲线,而是一种断断续续但愈发清晰的觉醒模式。它说明:中国的抗争者不是消失了,而是正在等待一个又一个时机与契机。江油事件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否“改变体制”,而在于它反映出:人们还有感觉、还会为不公挺身而出。这种集体良知的存在,本身就是未来的希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次江油事件中当局的“镇压反应”几乎是机械式地迅速。从影片发酵到群众上街再到特警出动,只花了不到12小时。这一方面证明政权的“危机反射”高度敏感,但也说明他们知道,自己的合法性已越来越依赖于暴力与控制。警方对和平聚集的民众使用辣椒水与暴力镇压,并不是出于“维稳理性”,而是出于恐惧:怕事件失控、怕民众串联、怕上级责罚。这也提醒我们: 中共当局对“不稳”的恐惧,远比外界想像得更深、更广、更急。这是专制体制末期常见的焦虑表现。
回到公民抗争本身:过去的中国抗争讲究组织、诉求、领袖,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抗争模式:一段影片、一条微博、一次聚集,就能引爆情绪与行动。这种模式看似零散,但也因此难以预测、难以全面封锁。社交媒体成了新的“集会场所”,影片与直播成了新的“抗议武器”。江油事件就是典型案例:没有口号、没有领袖,只有一群愤怒的人、一个被霸凌的女孩、和一个压抑太久的社会。我们不需要把江油事件过度浪漫化,也不必对它的局限视而不见。但这场事件提醒我们——未来可能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可能由最普通的人开始发声。这不就是白纸运动给我们的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