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杀) “泥洼洼一片,真干净啊”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被封杀) “泥洼洼一片,真干净啊”

 

 

 

 

在本期的【404文库】栏目中,我们将选读过去一周中引起舆论关注的三篇404文章。

一、就叫熊太行也行|死了这么多人,可不是哽咽两句就能敷衍过去的

七月底,北京、天津、河北、广东、云南、重庆等多地出现因强降雨、泄洪等原因导致的严重洪涝灾害。北京密云受灾尤其严重,十余万人被转移,愈三十余人因洪灾丧生。其中,太师屯镇一养老照料中心有31人因未被及时施救丧生,老人居多。

img

微信公众号“就叫熊太行也行”对于此事发布的遭删除的评论文章中,作者写道: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的养老照料中心,淹死了31人。

北京大多数这一波洪水的伤亡,都发生在这里。

img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院子,都是平房。

洪水涨到两米深的时候,这些老人躲也没法躲,8名工作人员根本就没法拯救55名身体失能的老人。

有没有安全的地方呢?

一墙之隔,就是密云区第二人民医院,这里是楼房,三层楼。

img

只要早一点安排老人转移进隔壁医院,他们就不会死。

为什么没有呢?

区委书记余卫国说,预案没有把镇中心列入转移范围。

img

而且说,他们用了传统思维方式,没有考虑到老人、孩子和身体不便的人。

这不是鬼扯吗?

哪场洪灾没有背老爷爷、老奶奶的照片?

img

老老实实道个歉,不行吗?

以及,我试了高德、百度、腾讯、苹果,都搜不到“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

img

点评上也看不到这个单位(别的养老院是有的)。

泥洼洼一片,真干净啊。

二、飞蛾逐日|解除留置后,民营企业家们选择了跳楼自杀

编者按:本文含有涉及抑郁、自杀等内容,请酌情观看。如果你也有相关问题,请联系专业机构。

7月27日,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跳楼身亡。这已不是近期第一起民营企业家自杀事件。

对此,微信公众号“飞蛾逐日”作者李宇琛发布评论文章,点出民营企业家自尽事件背后,是当局对部分民营企业家的打压和敲诈。然而该文很快便被删除。

文中写道:

三个月前,4月17日,汪林朋被湖北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带走。罪名是立案调查,措施是留置。

img

7月23日,他出来了。留置措施被解除,变为了:

责令候查。

四个字,意味着他重获自由,但悬顶之剑尚未完全撤去。

他回到了公司,像往常一样开始工作。同事们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董事长。

然后,就是7月27日的上午。

坠落之前,汪林朋的最后72小时自由时光,是在怎样的心境中度过的,无人知晓。

但另一位董事长的最后时光,留下了痕迹。

时间拨回两年前的常州。

华立公司的董事长承勇,44岁,比汪林朋年轻。

img

他没有被留置,只是连续三天接受常州市纪委监委的谈话:

每天早出晚归。

调查涉及天宁区原副区长杨康成案。纪委需要承勇承认,他替杨康成保管了800万。

承勇说没有。

调查人员需要他说有。

承勇朋友圈的最后留言:

审讯小屋子有点难熬,太压抑。

img

在连续三天的“谈话”后,11月11日凌晨4点36分,他从世茂广场一跃而下。

他留下了一封遗书,之后被公布在公司公众号上,内容刺眼:

“含冤跳楼身亡,自证清白”。

img

遗书里说,他遭威逼,违心承认了那笔不存在的800万。他说他想:

早点结束。

但事后自己懊悔了,陷入绝望。

他最后的感叹是:

“度日如年…后面还要继续,我觉得太累了,先走一步,拜拜。”

img

汪林朋和承勇,两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都走上了一条相似的、通往天台的路。

这条路的起点,都指向一个特殊的房间。

根据2018年开始实施的《监察法》,这个房间里的措施叫“留置”。

最长6个月,与世隔绝:

律师无法介入。

设立的初衷之一,是为了防止嫌疑人逃跑、串供,或者:

自杀。

在那个有点难熬的小屋子里,人的心理防线很容易被摧垮。尤其是当一些调查人员,背负着破案压力,想要撬开一个缺口时。

一位叫张庆方的律师曾披露,这种事并非孤例。他甚至用了一个很刺耳的词来形容承勇案里的操作:

敲诈。

敲诈一个民营企业家,为官员的案子填坑。

三、李宇琛|石家庄警方领导亲自组织核查,未发现警察刑讯逼供

作者李宇琛近期发布的另一篇文章也同样被删除,该文对石家庄警察关于刘东林案中“自己查自己”的行为进行质疑。

相关阅读:刘东林父亲|被刑讯逼供致死者刘东林案后续:帮助家属的人被指居、记者被传唤、律师被调查

文中写道:

有些结论,像陈年的酒,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散发出独特的味道。

另一些结论,则像过期的罐头,放得越久,开罐时崩出来的东西就越惊人。

这串数字,他们已经拨打过无数次,听筒里大多是忙音。

但这一次,有人接了,并且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同志,用沉稳的语调,口头宣读了一份迟到了六年的核查结论。

根据刘东林家属代理律师刘佳佳和王铁章公开发布的文章,这份结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

2019年10月,市局领导亲自组织,纪检组牵头,对刘东林之死进行了核查。

结论是:

程序合法,未发现刑讯逼供,初步判定为因病死亡的意外事件。

家属对此无异议,尸体随后火化。

这份由“自己查自己”得出的完美报告,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逻辑闭环。

唯一的瑕疵是,这份诞生于2019年10月的结论,直到2025年夏天,才通过电话线,第一次抵达它本应抵达的当事人——刘东林的家属和律师耳中。

这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时空悖论:一个在2019年就对结论“无异议”的家属,是如何在之后的六年里,坚持不懈地奔走、控告,又是如何在2024年底聘请律师介入此案的?

也许,在某些地方,时间是可以被折叠的。

刘东林,外号“熊”,人如其名,是个壮硕的砂场工人。

根据律师文章中引述的案件简况,2019年9月30日,他被带走,指定居所监视居住。8天后的凌晨,他死了。

当年,家属接到的通知是,刘东林死于“肺栓塞”,送医院抢救无效。

几年后,在石家庄警方监管下的暴钦瑞也是这个死因。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医学名词,频繁出现在各种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官方通报里,与“躲猫猫”“喝开水”一样,共同构成了当代非虚构写作的素材库。

但家属很快发现了剧本上的漏洞。

据律师文章披露,他们拿到的就诊记录显示,救护车抵达时,刘东林早已没有生命体征。

后续长达7个小时的“抢救”,更像是一场不知给谁看的:

行为艺术。

更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一个壮得像熊的人,怎么会突然肺栓塞?

在殡仪馆,他们终于见到了刘东林。

那具躯体无声地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律师在文章中这样描述家属看到的情景:

刘东林心脏处的胸口位置有圆形规则的淤青、背部(上半背)有不规则片状黄褐色的淤青、脚踝有伤口、双脚浮肿。

一位曾与刘东林一同被关押的工友后来透露,他自己遭受过电击、捆绑、殴打,他心脏处的圆形淤青,就是电击的痕迹。

家属想拍照,被陪同的民警制止了。

对于背部的淤青,民警同志给出了另一个专业解释:

尸斑。

至于胸口的圆形淤青,则无人解释。

或许,是“熊”自己不小心撞的。

以上是本期选读的三篇404文章。文章全文见中国数字时代网站。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就叫熊太行也行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808/225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