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周边地区是一座新大型水坝的所在地,也是西藏文化和生态完整性的最后堡垒之一。
图片来源:Depositphotos
在喜马拉雅山东麓,雅鲁藏布江在白雪覆盖的南迦巴瓦峰下切割出世界最深的峡谷,一座象征现代雄心的全新地标正在这里拔地而起。墨脱水电站,作为计划中全球最宏伟的水坝,其发电量将是三峡大坝的三倍,已被冠以“世纪工程”的称号,承诺带来清洁能源、经济繁荣和战略优势。然而,在这令人振奋的叙事之下,却隐藏着令人不安的沉默,揭示了被排除在外的人群与事物:藏族人民、他们的土地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要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有必要回顾三峡大坝的经历。这座大坝曾被誉为中国最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它导致超过130万人流离失所,淹没了历史文化遗址,并彻底改变了整个生态系统。尽管有一些补偿和安置计划,但许多社区在没有得到足够支持的情况下被迫迁移。如今,社会创伤依然挥之不去,包括家庭破碎,生计丧失,以及与历史的疏离感。
眼下,西藏正处于类似的破碎边缘,只是这一次的代价可能更加深远。对藏人来说,土地是神圣的。雅鲁藏布江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更是一位母亲,一条精神动脉,从冈仁波齐峰附近的冰川流经这片神圣的土地。正在修建大坝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被尊崇为白玛科的心脏,一个预言中将在末日庇护人类的隐秘天堂。迫使江水改道或淹没这片土地,不仅会淹没村庄,还会亵渎一个以神话和朝圣为标志的鲜活的精神地标。
与已高度工业化的三峡地区不同,墨脱周边地区是藏族文化和生态完整性的最后堡垒之一。在此背景下,强制迁移将无异于物质上的迁移和文化上的截断。寺庙、朝圣之路、冥想洞穴和圣山构成了一个鲜活的信仰和身份认同网络。一旦被淹没或被切断,它们就无法在安置区复制,也无法用补偿资金重建。
然而,与三峡大坝项目不同的是,后者曾有相对公开(尽管存在争议)的搬迁数据和安置计划,雅鲁藏布江项目则在一种有意的低调中推进。德国之声和半岛电视台的报道指出,目前尚未披露任何搬迁人数或受影响社区的详细安置计划。这种沉默并非偶然。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这是“一种治理手段”——通过将公众注意力集中在工程壮举和碳排放目标上,同时抹去那些必须承担代价的人群,从而控制舆论。
这种沉默也反映了中国西藏政策中更深层的逻辑。多年来,国家在西藏推行了一种以“发展”为名的政策,这种政策常常将进步等同于同化,重点放在城市化、旅游业、资源开采,以及如今的大型水坝建设上。文化保护若被提及,往往被包装成适合外部消费的“净化版”民俗。宗教活动受到监控和管制,语言在学校和公共机构中逐渐被边缘化。墨脱大坝恰好契合这一发展轨迹,既为“现代化”西藏提供了新工具,又强化了对这一战略敏感边境地区的行政控制。
但是,当整个民族以进步的名义被彻底“隐形”时,会发生什么?当百年来的精神圣地被水库取代,当涡轮机的嗡嗡声淹没了僧侣的诵经声时,会发生什么?答案不仅仅是环境的破坏,更是文明的损失。对西藏人民来说,这个项目有可能切断千百年来维系他们身份认同的文化、精神和地理坐标。
有人或许会说,藏人与所有公民一样,必须分担国家发展的牺牲。但发展不应以抹杀为代价。真正的进步必须是参与性的、重视文化的、透明的。它必须首先承认,人不仅仅是数字,并非所有价值都能用兆瓦数或市场回报来衡量。
中国在雅鲁藏布江面临一个抉择。它可以重走三峡大坝的道路,以电力和繁荣的承诺为借口,强行推进工程建设,破坏当地社区。或者,它可以开辟一条新路——将西藏视为一个值得尊重、保护和倾听的活生生的文明,而非描绘工程梦想的空白画布。
世界也必须重视。在这个气候行动刻不容缓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将每个可再生能源项目视为天生高尚。但如果清洁能源污染了人们的灵魂,它就不再是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碳排放指标;它必须涵盖文化的延续和人类尊严。
墨脱水电站或许能为城市提供光明,为工业注入动力。但若其建设者未能为那些可能被淹没的故事、信仰与生活留出空间,它也将成为一座令人难以承受的沉默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