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逐日|解除留置后,民营企业家们选择了跳楼自杀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存照 > 正文
飞蛾逐日|解除留置后,民营企业家们选择了跳楼自杀
作者:

2025年7月27日,居然之家的汪林朋,从高楼坠下。

消息在家居行业里震荡,传言很快被多位业内人士证实。这位家居零售巨头的掌门人,在回到公司正常履职的第三天,选择了结束。

一切似乎都恢复了正常。

三个月前,4月17日,汪林朋被湖北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带走。罪名是立案调查,措施是留置。

7月23日,他出来了。留置措施被解除,变为了:

责令候查。

四个字,意味着他重获自由,但悬顶之剑尚未完全撤去。

他回到了公司,像往常一样开始工作。同事们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董事长。

然后,就是7月27日的上午。

坠落之前,汪林朋的最后72小时自由时光,是在怎样的心境中度过的,无人知晓。

但另一位董事长的最后时光,留下了痕迹。

时间拨回两年前的常州。

华立公司的董事长承勇,44岁,比汪林朋年轻。

他没有被留置,只是连续三天接受常州市纪委监委的谈话:

每天早出晚归。

调查涉及天宁区原副区长杨康成案。纪委需要承勇承认,他替杨康成保管了800万。

承勇说没有。

调查人员需要他说有。

承勇朋友圈的最后留言:

审讯小屋子有点难熬,太压抑。

在连续三天的“谈话”后,11月11日凌晨4点36分,他从世茂广场一跃而下。

他留下了一封遗书,之后被公布在公司公众号上,内容刺眼:

“含冤跳楼身亡,自证清白”。

遗书里说,他遭威逼,违心承认了那笔不存在的800万。他说他想:

早点结束。

但事后自己懊悔了,陷入绝望。

他最后的感叹是:

“度日如年…后面还要继续,我觉得太累了,先走一步,拜拜。”

汪林朋和承勇,两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都走上了一条相似的、通往天台的路。

这条路的起点,都指向一个特殊的房间。

根据2018年开始实施的《监察法》,这个房间里的措施叫“留置”。

最长6个月,与世隔绝:

律师无法介入。

设立的初衷之一,是为了防止嫌疑人逃跑、串供,或者:

自杀。

在那个有点难熬的小屋子里,人的心理防线很容易被摧垮。尤其是当一些调查人员,背负着破案压力,想要撬开一个缺口时。

一位叫张庆方的律师曾披露,这种事并非孤例。他甚至用了一个很刺耳的词来形容承勇案里的操作:

敲诈。

敲诈一个民营企业家,为官员的案子填坑。

这种压力,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企业家来说,是双重的。里面是精神的碾压,外面是声誉的崩塌。

即便最后清白,被调查的经历也足以毁掉半生基业。

所以,有人选择用死亡来一了百了,或者,自证清白。

承勇在结束谈话回家后,对妻子说了一句:

对不起。

家人察觉到了他的压力,但没能阻止悲剧。从高压环境中骤然回到现实,中间没有任何缓冲。

制度上,这里是一片空白。

没有针对性的心理评估,没有强制的心理疏导。一个人在经历了数月隔绝和审讯后,被直接扔回社会。

他要独自面对已经改变的一切。

有趣的是,为了防止类似悲剧,2024年的《监察法》修订草案里,增加了一个新措施:

管护措施。

对于未被留置但存在自杀风险的调查对象,可以采取最多7日的“管护”。

用一种限制自由的措施,去防止另一种风险。而不是提供帮助。

汪林朋被解除留置后,没有这个管护。他获得了自由,可以回到自己一手创办的庞大商业帝国。

他甚至可以再次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俯瞰这座城市。

三天后,他跳了下去。

他们走进一间屋子,是为了一个答案。他们走出那间屋子,却成了一个问题。

这套程序的根本目的,是撬开紧闭的嘴。但它常常顺便,也敲碎了人的魂魄。

他们给他戴上枷锁,又亲自解开,然后指着他的背影说:

看,是他自己走上了绝路。

李宇琛

写于2025年7月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飞蛾逐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731/225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