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块出土于青海扎陵湖附近、刻有小篆文字的石碑引发大量关注。碑文内容记载,秦始皇在位第26年(公元前221年)曾命五位大夫率领方士西行昆仑山,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此发现被部分学者认为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未曾记载的一段重大行动,但也有学者反对,认为可能是伪造。
据《南华早报》与其他外媒报道,参与研究的考古学者指出,该碑文使用秦代标准小篆,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唯一仍留于原址的石刻”,历史价值重大。石碑所刻文字描述了一队方士由咸阳出发,于三月初一抵达扎陵湖,并计划再行150里抵达昆仑目的地,目的为寻访不死仙药。
来自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李跃林(Li Yuelin)也加入了讨论。他指出,从碑文的雕刻技术判断,此碑极可能为两千多年前所作。他解释,该石刻使用的是秦代流行的平口凿雕法,与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石材加工痕迹如出一辙,并显示出与后期东汉时期雕刻风格显著不同。
李跃林补充说,在造纸术尚未普及的时代,石刻是供人直接阅读的媒介,并可能使用朱砂或石灰填色以提高可读性。他强调:“碑文的技术、风格与语言特征皆与秦代吻合,并无明显破绽。”
不过,亦有学者公开在社交媒体上持反对立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认为此石刻为伪作。他指出,从地理与气候条件来看,从咸阳陆路行经数千公里至高海拔的扎陵湖“几乎不可能”,缺乏补给、地形险峻、气候恶劣,都是不容忽视的挑战。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宗迪则质疑,若队伍于碑文所载的三月出行,实际气候仍寒冷,“这无异于自寻死路”。然而,他后来也引述青海昆仑文化调查团知情人士说法,称国家文物局专家曾鉴定此碑,确认其制作时间确为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在位期间。刘宗迪亦坦言,对于现代是否已有足以准确测定该年代的设备,他“并不清楚”。
此外,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教授刘钊则从文字学角度支持石刻的真实性。他表示,碑文在语言、文法与书体风格上皆与秦汉遗文一致,无法从现代拼凑而成,伪造难度极高,并批评外界对于古人行动能力的低估。
探险家周兴康亦表示,自己曾研究青藏高原180处岩画遗址,从风化痕迹与石缝变化判断,该石刻确为两千多年前所作,而非现代仿作。他强调:“要在短时间内人工复制这种长期风化产生的物理变化与矿物附着痕迹,几乎不可能。”
秦始皇的兵马俑。(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