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于尘
有些结论,像陈年的酒,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散发出独特的味道。
另一些结论,则像过期的罐头,放得越久,开罐时崩出来的东西就越惊人。
这串数字,他们已经拨打过无数次,听筒里大多是忙音。
但这一次,有人接了,并且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同志,用沉稳的语调,口头宣读了一份迟到了六年的核查结论。
根据刘东林家属代理律师刘佳佳和王铁章公开发布的文章,这份结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
2019年10月,市局领导亲自组织,纪检组牵头,对刘东林之死进行了核查。
结论是:
程序合法,未发现刑讯逼供,初步判定为因病死亡的意外事件。
家属对此无异议,尸体随后火化。
这份由“自己查自己”得出的完美报告,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逻辑闭环。
唯一的瑕疵是,这份诞生于2019年10月的结论,直到2025年夏天,才通过电话线,第一次抵达它本应抵达的当事人——刘东林的家属和律师耳中。
这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时空悖论:一个在2019年就对结论“无异议”的家属,是如何在之后的六年里,坚持不懈地奔走、控告,又是如何在2024年底聘请律师介入此案的?
也许,在某些地方,时间是可以被折叠的。
刘东林,外号“熊”,人如其名,是个壮硕的砂场工人。
根据律师文章中引述的案件简况,2019年9月30日,他被带走,指定居所监视居住。8天后的凌晨,他死了。
当年,家属接到的通知是,刘东林死于“肺栓塞”,送医院抢救无效。
几年后,在石家庄警方监管下的暴钦瑞也是这个死因。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医学名词,频繁出现在各种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官方通报里,与“躲猫猫”“喝开水”一样,共同构成了当代非虚构写作的素材库。
但家属很快发现了剧本上的漏洞。
据律师文章披露,他们拿到的就诊记录显示,救护车抵达时,刘东林早已没有生命体征。
后续长达7个小时的“抢救”,更像是一场不知给谁看的:
行为艺术。
更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一个壮得像熊的人,怎么会突然肺栓塞?
在殡仪馆,他们终于见到了刘东林。
那具躯体无声地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律师在文章中这样描述家属看到的情景:
刘东林心脏处的胸口位置有圆形规则的淤青、背部(上半背)有不规则片状黄褐色的淤青、脚踝有伤口、双脚浮肿。
一位曾与刘东林一同被关押的工友后来透露,他自己遭受过电击、捆绑、殴打,他心脏处的圆形淤青,就是电击的痕迹。
家属想拍照,被陪同的民警制止了。
对于背部的淤青,民警同志给出了另一个专业解释:
尸斑。
至于胸口的圆形淤青,则无人解释。
或许,是“熊”自己不小心撞的。
最终,这份“无异议”的和解,是以人民币结算的。
刘东林的妻子收到百万元以上的现金,签了火化同意书;刘东林的父亲也在中间人的斡旋下,拿到了45万元,签了和解协议。
河北典民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海峰律师,作为当时帮助公安局与家属沟通的中间人,甚至向家属展示过电脑里的同步录音录像。
据律师文章记述,李律师表示可以看,但不能看全程,因为有些内容“涉密”。
什么秘密,比一条人命还重要?
没人知道。
人们只看到,尸体被火化了,钱给到位了,一份“无异议”的结论,就此在档案柜里沉睡了六年。
本以为故事会就此结束。但刘东林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显然没有完全理解“无异议”的深刻内涵。
2024年,案件在最高检的关注下,启动了犯罪线索核查。
一潭死水,终于起了波澜。
然后,事情开始往一个更魔幻的方向发展。
2025年5月11日,石家庄市公安局雷霆出击,成立了“5.11”专案组。打击目标不是六年前那些可能涉嫌违法的办案人员,而是另一些人。
根据刘东林代理律师的文章所称,这个专案组将“帮助刘东林家属的人、代理律师和报道刘东林案的记者”共7人,列为“集团犯罪”进行打击,采取了:
指居、监听、传唤等一系列措施。
你看,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如果还解决不了,就把帮助提出问题的人也一并解决了。
这个操作堪称经典。
于是,代理律师们开始向北京律协申请维权。
他们想知道,自己作为合法合规、公益援助的刑事律师,怎么就成了“集团犯罪”的嫌疑人?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正常工作、生活?
这些问题,连同那个迟到了六年的口头结论,一同飘荡在河北夏日的闷热空气里。
在刘东林案的平行时空里,还有甘肃的马龙案和石家庄的暴钦瑞案。
前者被狱警殴打致死,尸体火化,家属控告十年后,最高检督办,相关人员才获刑。
后者同样曾被以“肺栓塞”搪塞,最终12名公安人员成为“阶下囚”。
历史总在重复,但学费总要交足。
朗朗乾坤,天理昭昭。这些话语之所以被反复提及,正是因为它们在现实中常常缺席。
2025年7月16日的那通电话,像一个宣告。
它宣告的不是一个调查结论,而是一种态度。六年前的卷宗已经封存,六年前的“无异议”已经记录在案,一切都应该翻篇了。
当律师们反复拨打那个固话,想要一份书面结论时,听筒里只剩下长久的寂静。
那份2019年就已写好的核查结论,也许就静静地躺在某个档案室里。
它是一张纸,一张很硬的纸。在石家庄,有时候,纸比人硬。
它永远也无法被送到家属和律师的手中,因为一旦送达,那个关于“无异议”的完美故事,就讲不下去了。
李宇琛
写于2025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