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庭,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
有人说:“我就管他吃饱穿暖,别磕着碰着不就行了?”
其实,这样带孩子只能说是“看住了”。
但要想把孩子带得聪明、懂事、有出息,咱们也要懂点“育儿窍门”。
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块海绵,你带他去哪儿、他接触什么,就吸收什么。
如果整天只是在家玩手机、看电视,他的脑子,也就被这些无聊的东西给“灌满了”。
你若多带孩子去这4个地方,孩子更聪明,子女也感激你。
一:博物馆
博物馆,真的是个好去处。
我们别嫌离得远,其实现在很多地方的博物馆,都设有儿童专门的展区。
恐龙骨头、动物标本、古代兵器、民俗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一看就两眼放光。
博物馆和电视不一样,电视是别人讲给他听的,博物馆是他亲眼看到的、走着看的、可以站在面前细细琢磨的。
比如,看到恐龙骨头,他就会问:“奶奶,恐龙为什么灭绝了?”
看到一件古代铠甲,他会问:“这是一位将军穿的吗?”
就是这些问题,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了。
很多老人怕自己不懂,不敢讲。
其实根本不用你讲太多,你只要引导他去看、去问:“你觉得这个东西是干嘛的?”“你猜猜这个人以前住在哪儿?”
孩子一问一答,就已经在动脑筋了。
而且很多博物馆都不要门票,凉快、安静、不花钱。
比起商场和游乐园,既省心又省钱。
像自然博物馆、科技馆、民俗馆这些地方,老人带孩子进去转一圈,孩子能记好多天。
二:大自然
知识,不一定只藏在书本里。
小时候在自然里跑过、摔过、看过虫子、捡过树叶、追过蝴蝶的孩子,他大脑里的知识,会更丰富。
很多老人在带娃的时候,习惯只在小区遛弯或者在家看电视。
其实只要稍微走远一点,去个大点的公园、森林、湖边、植物园,孩子就能接触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比如,带他走在林子里,看见一只蚂蚁,他会蹲下来看半天;
看到松树掉下来的球,他会捡起来问:“这个能吃吗?”
他在自然中提的问题,比在手机上看十个动画片还多。
而这些问题,就是大脑活跃的信号。
有时候你带他去看落叶,问他:“为啥秋天叶子黄了?”他可能说不上来,但心里已经开始思考了。
你告诉他:“树也要冬眠了,休息一下明年再长叶。”
这就是最自然、最温柔的知识启蒙。
而且孩子在自然中跑跑跳跳,身体锻炼了,情绪也会更平稳。
经常接触阳光、泥土、水和风的孩子,不容易动不动就哭闹、发脾气。
你会发现,他变得更安静、情绪更平和。
三:图书馆
现在很多孩子坐不住、静不下心。
很多家长埋怨说:“玩手机玩得太凶,一看书就犯困。”
其实,不是孩子不爱读书,是没人从小培养。
图书馆,就是个特别适合老人带孩子去的地方。
儿童阅览区里,图画书很多,不需要全靠文字,有些故事光靠图画,就能让孩子看明白。
我身边一位奶奶,每周带孙子去图书馆一两次,每次就坐一个小时。
孩子最开始坐不住,想跑、喊、吵。
她就一边看图一边轻声问:“你觉得这只狐狸在干嘛?”慢慢地,孩子就学会看图说话、学会观察、学会表达。
而且在图书馆这种环境下,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被安静的氛围影响。
看别人都在看书,他也愿意坐一会、翻一会。
一次两次不明显,坚持几个月,你会发现,孩子能安静坐下来、也更愿意动脑子了。
老人带孩子来图书馆,不用教得多专业,关键是陪着他读、和他说、让他自己去看。
等到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看到孩子开始爱读书了,绝对会感激你,知道你是真正在用心带孩子。
四:老街古巷
现在的孩子,很多对自己的家乡文化、民族传统一无所知。
其实,带孩子走一走我们自己身边的老街、古巷、祖庙、古桥,就是一种文化教育。
你可以带他去看看以前的老房子,告诉他:“奶奶小时候就住这样的土砖房”;
去看看庙门口的石狮子,问他:“你觉得这狮子威严吗?”
去河边走一走,讲讲以前怎么挑水、怎么洗衣服。
这不光是让孩子“见一见”,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自己从哪儿来。
很多老人都怕自己讲不好,其实孩子最喜欢听的,就是你亲身的故事——“奶奶以前穿哪种衣服”“姥爷小时候没鞋穿冬天也去上学”
这才是真正走进他心里的教育。
有些地方还有传统手工艺,比如扎风筝、捏泥人、做糖画,不妨带孩子看一看。
孩子看了以后会觉得稀奇,问“能学吗”,你就可以告诉他:“能,只要你愿意学。”
这样一来,孩子对文化就有了感情,对学习也有了动力。
孩子的一双眼睛,看到什么,就会长成什么样的人。
你带孩子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讲过的话,哪怕孩子当时不懂,日后也会在他心里慢慢发芽、开花。
这些记忆,不只是陪伴,更是生命里最深的根。
他日后一想起你来,都是满满的温暖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