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俄罗斯持续入侵乌克兰之际,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左)和乌克兰副总理尤利娅‧斯维里登科(Yulia Svyrydenko)出席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矿产协议签署仪式。
2025年4月30日,美国与乌克兰正式签订了矿产开发协议。从公开内容来看,这份协议与早前流出的草案几乎无异,其核心条款如下:
双方股权比例各占50%,乌克兰无需出资,开发资金由美方承担;
利润按股比分配,美国所得部分继续回投乌克兰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负责引入新的国际合作伙伴,并推动乌克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双边商品实行零关税政策,乌克兰成为全球关税大战的首个豁免国家;
美国承诺支持乌克兰实现长期繁荣与发展。
之前,有没有安全保证一直是美乌矿产协议备受关注的焦点所在。历经一波三折后,现在这份协议终于落地了。协议条款中确实找不到任何关于美国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的明确承诺。但尽管如此,我认为这份不是安全保证的协议其实比单纯的安全保证更有效。
之所以下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从经济战略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这份协议比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承诺更具操作性与稳定性。
传统的安全保证通常是军事承诺,如战争援助条款或同盟条约。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类承诺往往受限于战略模糊、国内政治或成本考量难以兑现。例如,美国在格鲁吉亚、阿富汗甚至乌克兰自身的问题上,多次回避直接军事介入,表明“口头承诺”不等于“实际干预”。
相比之下,这份矿产协议建立的是一种深度经济命运共同体关系。通过大规模投资乌克兰的资源和基础设施,美国在乌克兰获得了合法的经济立足点。美国企业将遍布乌克兰,与其经济复兴深度绑定。如此一来,美国可以借保护投资的名义,名正言顺地在乌克兰建立军事存在。俄罗斯若再对乌克兰发动攻击,就相当于直接挑战美国军事力量——这几乎等同于向美国宣战,是莫斯科绝不敢轻易尝试的红线。换句话说,美国通过经济手段,将乌克兰牢牢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悄无声息的为潜在的军事部署铺平道路,既威慑了俄罗斯,又避免了直接冲突,乌克兰因此获得了更强的安全保障。
此外,美国通过引入国际组织与零关税安排,将乌克兰嵌入其主导的经济秩序,乌克兰因此不再是地缘博弈中的棋子,而是被纳入制度性网络的一环,其稳定直接关系到西方产业链与市场安全。这种制度化联结意味着,一旦乌克兰遭遇大规模冲击,美国及其盟友的全球经济布局将受到牵连,进而产生“自我捆绑效应”。
因此,美乌协议本质上构建了一种三重绑定结构:
一是资源绑定——乌克兰的矿产成为美国产业战略一部分;
二是制度绑定——通过零关税、国际组织接入等建立双方长期合作框架;
三是地缘绑定——乌克兰的稳定成为维护全球经济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
说到底,这其实是一种“去军事化的安全模式”,其核心不在于威慑敌人,而在于让乌克兰的利益与美国深度融合。它不以战争准备为前提,而以和平合作为基础。在当前全球格局快速演化、传统安全承诺力不从心的背景下,这样的经济—制度绑定,或许是一种比单纯的安全保证更行之有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