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上热搜的“剩螃蟹壳煮粥”事件,炸出了多少被养废的巨婴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被骂上热搜的“剩螃蟹壳煮粥”事件,炸出了多少被养废的巨婴
作者:
人间温暖,从来都是双向奔赴。

福州的街头,也出现过类似的场景。

妈妈问女儿怎么在KTV,女儿竟直接扇了妈妈一巴掌,满嘴脏话:

“什么KTV啊?我XX哪有在。”

妈妈捂着脸,弱弱地问女儿:“那你是在哪里呀?”

女儿不耐烦地打断了她,还命令她:“去买伞!”

那些无条件溺爱、百般纵容自己子女的母亲,肯定想象不到:

从自己胯下生出来的竟不是孩子,而是日后刺向她的尖刀。

但仔细一想,究竟是谁给了孩子不尊重父母的底气?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最卑微的父母,只会养出最残忍的孩子。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孩子也不是一天就能养废的。

正如李玫瑾教授曾一针见血地说:

“孩子的胃口是喂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

父母以为自己无原则的纵容、百依百顺,能换来孩子的孝顺与感恩,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经济学上,有这样一个词,叫“感恩衰竭效应”(Gratitude Fatigue),指的是:

长期单方面付出,会导致接收方丧失感恩能力,它的原理机制,就和“感官适应”差不多。

①阈值抬高:父母事无巨细的包办,会让孩子将他们的服务视为“默认配置”;

②归因扭曲:孩子将获得的一切归因于“做父母的就该这样”,而非爱意;

③反向要挟:当父母偶尔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以冷漠或攻击作为惩罚。

亲子关系被异化成了畸形的“债务关系”,父母变成了永远还不清债的债务人,孩子则是坐收利息的债权人。

这种畸形关系演变到最后,会催生出什么样的悲剧?

有部动画短片《巨婴》,就揭示了畸形亲子关系的结局。

一位成年男子,早上起床后,理直气壮地叉着腰,叫一声“妈”,等着妈妈帮他把衣服穿上。

吃饭也要妈妈喂,剃胡须也是妈妈代劳,而他只负责打游戏。

爸爸什么都不管,只会埋头看报纸。那天,爸爸出门遇上了车祸,去世了。

为了维持生计,已经年迈的妈妈只好变卖家具,但巨婴依旧不谙世事。

看到了电视中的VR广告,大喊着让妈妈买给他。

以前的妈妈总是有求必应,不管多贵,都会让爸爸掏钱买。

但现在家里实在没钱了,妈妈摇了摇头,巨婴非常生气。

妈妈哼起了童谣,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安抚儿子,儿子却依旧火冒三丈。

最后,妈妈叹了口气,用手从自己的身体里掏出血淋淋的肾脏,送到儿子面前。

儿子一看,大喜过望,立刻拿着去换钱,买了VR眼镜。

玩得不亦乐乎的他,直到肚子饿了,才停下来,喊妈妈给他做饭,才发现,妈妈早已咽气。

他不满地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仍没找到能填饱肚子的东西。

最后,儿子扒开了妈妈的伤口,重新钻回她的肚子,渴望再次成为一个婴儿。

爸妈给孩子打造出的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菌环境,最后让孩子变成了废物,同时也害惨了整个家庭。

真正的爱不是这样的,就像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

“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

当巨婴们被剥夺了学习付出的机会,自然不懂何为爱。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捧成“家庭皇帝”,而是培养成能感知爱、回馈爱的“完整的人”。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

这个“深远”,不是留给他多少房产存款,而是教会他:

人间温暖,从来都是双向奔赴。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小椰子专栏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0307/218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