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率先求解电动车氾滥,新规能否应对失控电鸡?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大陆 > 正文
广州率先求解电动车氾滥,新规能否应对失控电鸡?

事实上,为了减少情况,广州政府在2021年11月开始对电动自行车实施上牌制度,希望能达至精准执法。但要实践到现实中,有一定难度。首先数量之多,交警难以完全执法,加上不少人会刻意用胶袋、口罩、抹布或贴纸等遮挡车牌,以避开路上的交通警和电子监控的识别。

而在驾驶者看来,交警的处罚并没有达到阻吓效用。劳立平日常工作需要给客户派发文件,他坦白说开电动自行车时,为了节省时间都会走隧道、上过江桥。但根据规定,电动自行车24小时禁止通行这类道路。

目前交通违规罚款由20到50元不等,劳立平则轻松地说,“其实不高,20元只是一杯啡的价格。”

在广州,非机动车道不多,部分电动自行车驾驶者会开到机动车道。

新规加大罚款、限速15公里

12月30日新规上路。广州《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共8章55条,主要针对改装、超速闯红灯等交通违法,以及违规充电等行为加大罚款。

在新规之下,经营者非法改装,最高可被罚款5万;被抓到三次以上,则罚10万元;驾驶非法改装的电动自行车上路被抓到需要恢复原状,并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另外逆行、醉驾、用电话和超车超速等,只要违反两项,公安交通就会责令警告,或者罚款最多200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列明所有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比车子设计时速的25公里还要慢。这对“时间就是金钱”的外卖快递员,造成极大打击。

在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上,有外卖员拍摄自己以时速15公里行驶的实况。他形容就像骑自行车一样,看着导航,很难赶得及过红绿灯。他还计算过,用这个速度光是跑完三公里就需要12分钟,如果正式工作,还要算上取餐等餐的时间。现在许多外卖配送时间被限在30分钟之内完成,除非配送平台放宽配送时间,否则绝对不可能准时送达。

张胜雄认为,广州限速15公里的新规“可能不太合理”。在台湾,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为25公里。“像我在骑自行车都可以骑到12(公里),”他说,这样的举措可能会让民众想去改装车子,但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必须把该限制的理据讲清。

事实上,“限速15公里”并不是新规。根据《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当中列明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

不过,有份参与制定法规的专家曾向媒体表示,当年法规主要针对自行车和较流行的助力电动自行车,“和现在流行的电动自行车存在一定差别”。而《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4年施行以来,经历三次修订,但关于限制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的一条则从未更新过。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则认同,应该对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采取限制,但认为应该区分生活用车和营运型用车,而对于后者,“应该综合考虑行业的特点和配送需求。”

就此问题,广东省公安厅曾回应,2025年上半年将会对外卖、速递等行业的电动自行车进行专用车牌管理,牌号由企业申请,仅限该企业员工使用。同时,交警部门亦会督促配送平台放宽配送时间。

新规列明所有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这对外卖快递员造成极大打击。

台湾机车管理的启示

今日是新规实施的第一天。劳立平说朋友群里都发来视频,看到大量交通警在海珠桥等重点地带、十字路口守着,捕抓改装夸张的和无牌电动自行车。但新规的实质成效仍有待时间验收。

只不过无论是瓜子,还是劳立平都对新规嗤之以鼻。

“在初始阶段都没有配套的措施来规范电鸡上路,已经形成习惯了,哪有那么容易改掉的,就算要改,也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不认为他们有这么多钱搞。”瓜子说。

当年在禁摩以后,广州城的市况一度得以改善。如果现在仿效当年“禁电”又是否可行?劳立平觉得“一刀切不行”。他说,目前广州电动自行车连带很多如电池、运输等产业,“你去打击这些东西,会对这个行业的上下游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至于乱象的症结,他觉得是人素质的问题,不是制度的问题。

如果把目光放到对岸,被称为“机车大国”的台湾,可否成为一个成功管理的范例?2023年,台湾机车数量达到1449万多辆,几乎每10个人里就有6人拥有机车。可是,张胜雄不认同台湾做得有多好。

他指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很多留美回来的政府官员都只认为机车是一个过渡的应付工具,对于机车一直以最低限度管理,“等到人民有钱了以后,机车就会被淘汰掉了”。一直到1970年代,台湾才开始对机车落实驾照管理。

张胜雄指出,纵观GDP三万美金以上的国家,“台湾算是机车最多的”。据他观察,主因是都市计划里缺乏人行空间的设置,人们很多时候要跟在走在马路上,跟其他的车辆竞逐,慢慢让一部分人也选择骑机车,投入到马路上。

但在台湾,交通部门者以汽车作本位思维,非机动车不论是车道还是停车位都跟汽车有明显的差异。营建署道路组副组长蔡亦强曾接受传媒采访,他形容台湾整个道路环境处于“例外状态”,由于道路规划不清,汽车、机车、自行车互相挤压空间——骑快车道的机车被迫走到慢车道,走慢车道的自行车要走上行人道。

2023年,台湾机车数量达到1449万多辆,几乎每10个人里就有6人拥有机车。

在广州,这也是电动自行车驾驶者面对的情况。禁摩以后,广州大力发展公交,但并未充分考虑非机动车的需求,非机动车道只占城市道路不到30%,远低于北京上海水平。加上车道很常被汽车霸占,电动自行车不得不开出去,跟汽车争路,从而衍生各种乱象。

张胜雄觉得,很多不好的行为都是因为不公平、不正义所引起来的,管理者应该“诚实的去面对”。“只有1%人违规就应该执法,10%人违规你可能就要想一下(出什么问题);70-80%人都违规,这一定是你的问题,绝对不是使用者的问题。”

张胜雄说,管理者在执法前,应该要从“情、理、法”去????清问题——先去了解驾驶者违规的原因、他对于法律知不知情;如果他是知情,却因为一些方便或省时违规,就要思考自己的工程设施是否有问题。

他举例,一个人违规开车上桥,可能是因为不想绕一大圈,“这些人他可能更弱势,可能在争取一些时间,那你为什么不让他过?你要讲出来,说服他。”只有双方理解,而工程设施确实合理可行,张胜雄觉得这时候再去执法,政府才会有正当性,才会受到民众的支持。

“民众自然会选择对他最好的进出方式,他现在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你(管理者)必须尊重民众。”他说。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BBC中文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4/1231/2152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