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海里的水从不咆哮,它的宽阔让那些敢于咆哮的东西自惭而低伏。李白感叹“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虎的鲜明个性,通过吼声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他在历史上留下的这一系列“声音政治”造像,晴空霹雳,历史将永远回荡他“最后的吼声”。
葛洪《抱朴子》指出:“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鲁莽使然,急于求成,绝对不是有魄力;心境平和,从容周全也不应视为缺乏魄力。问题在于,这些理由无法阻止咆哮者的发音术。
快人快语,吼声连连,黄虎的吼叫宛如柳树的枝丫,发出刺破硬风的叫喊,让我们联想起黄虎幼年的铁匠生涯,这进一步暗示了柳树涧堡裹挟着黄沙的南冲风向,以及他急于实现虎蹈羊群的大欢喜。
难以想象,胡须乱如飞蓬的牙口里竟然会发出如此雄浑或尖利的声音。但事实就是这样,使人们在习惯于聆听莺声燕语之余,还要有承受“铁锅炒沙子”的心理准备。声音的逐步放大或者“复原”,是跟一个人力量的衰退同步的。当初那些需要屏息聆听的促膝谈心,现在几十米开外就能一清二楚。仔细想想觉得也是合理的,别人克制了那么多年的怒火或装腔作势,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何况,这还只是声音的打击,并不是很当真的。科学已经证实,即使一个人不间断地暴喝60年,其花费的能量也烧不开一杯水!所以,这种并不消耗大量体力的运动是受人喜爱的。
大声吼叫的人有的并不是由于粗俗和无所谓,而是严峻的现实太不像话了。比如民不聊生,比如“路有冻死骨”,比如苛政猛于虎,气血充盈者往往已经使用过所有的柔媚招数,忍受、忍耐、吃屎般的屈辱太多了,不但毫无成效,反而成为自己软弱的把柄。当他们首次以狮子吼的功夫给人民制造了空前的震惊以后,听众被当头棒喝,清醒了很多,说不定就有所收敛,准备万众一心加油干。一当取得初步成绩,狮子吼者就只能“宜将剩勇追穷寇”了,并希望声音的教化作用能够深入人心。
跟狮子吼相配合的东西比较多——持续的高分贝鸣响、辛辣的挖苦和揭发、骂街式的语言、地毯式的轰炸以及梳头一般的反反复复强调,直到对方被数落得头皮发麻,找不着北。为了进一步强调自己的理直气壮,演讲者往往双手叉腰,时不时地挥舞手臂,加大感染力度,但由于口干舌燥,嘴角白泡子直翻,五官也由于表情过度而挪位,看上去当事人显得生动、疲惫,但大义凛然。
每举行一次狮子吼,自然要消耗很大的精力,当事人觉得元气大伤,被痛骂者为息事宁人,只好担当起护理员的角色,使女人觉得,自己苦口婆心,就立竿见影了,还是值得的。这下好,等下次吧!
但在生活中,就我所接触的范围来看,狮子吼一般是无效的,这在于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语言威胁,左耳进,右耳出,最多把自己的听觉当成是下水道罢了。之所以还有不少女人仍然乐此不疲,可能主要还是为了自说自话。
再看看古人对黄虎吼声之外的银钩铁画——吴梅村《鹿樵纪闻·闯献发难》说,张献忠“黄面而长身而虎颔,号黄虎”。
同治《成都县志》卷六《纪闯发难》记载说,黄虎“貌魁梧,面长一尺六寸”。“面长”如此,就比传说中的苏东坡略逊一筹了,应该是包含了“须长”。
乾隆五十二年《遂宁县志》卷十二《政事部》说,黄虎“面黄、身长、虎颔”。
徐鼒的《小腆纪年附考》卷二上也说,黄虎“身长而瘦,面微黄,须长一尺六寸,僄(音piào,敏捷)劲果侠,军中号‘黄虎’”。黄虎其实不是军中才有的美称,而是张献忠在故乡依靠拳头和吼声,赢来的江湖声誉。
其他如《明史·流寇传·张献忠传》《明纪》卷五十八《福王始末》《平寇志》和《绥寇纪略》等文献上,所叙张献忠的相貌大都概同。他在大西宫廷金銮殿里独坐,两道一眼望去就能令人胆寒的竖眉之间,还有清晰可见的箭疤。
根据上叙史料记载,较为充分地描绘出了张献忠的相貌轮廓。
根据英雄惺惺相惜的道理,张献忠的四大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个个相貌堂堂,英武出众。反过来看看张献忠的老对手李自成,就有些意思了。
张献忠与李自成同为陕西人且同岁,均做过地方小卒,他们早年均又与“贩枣”有关,况且李自成的小字就是“枣儿”。彼此经过几次交往,榫方卯圆,黄虎早把对方视为眼中钉。
【图略】张献忠主要行军路线图
来源于四川省博物院资料,蒋蓝摄
据《纪事略》载:“崇祯十七年甲申,闻闯贼李自成陷燕都,改号尊称,先帝身殉社稷,自成传檄江左。献忠对北骂曰:‘李自成米脂一乐户耳,市井无赖,乡闾不齿。向着领十万过延安,略榆林,一败于丁其锐,再败于贺疯子,见承畴而丧胆,闻左、祖则魂销。仅剩残骑一十八人,北遁沙漠。后奔回营,曹操绑正军法,非我解救,久已登鬼矣!我给予衣食鞍马,休息调养月余,竟饱扬而去。今一旦妄自尊大,传檄辱我。吾两雄并立之势,况我今带甲马百万、战将千员,何难飞渡长江,正位金陵,养威蓄锐,然后北伐,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直反掌事耳。’”
这一番“直声天地”的谈话,可以看出黄虎的胸襟与此消彼长的力量比较。关于“乐户”的说法有些夸张,但对于风流倜傥的少年时代而言,也并非张献忠虚构。
在明朝通缉李自成的布告上,文字素描出来的李自成是“为人高颧深(音dí),鸱目曷鼻。声如豺”。其实这不过是对古语“故啖食人,亦当为人所杀”的描红作业。《明史·李自成传》记载:“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在此,李继迁这位被西夏追认的皇帝不但使家乡米脂有了一个叫“李继迁寨”的地方,也顺理成章地与李自成有了某种族缘关系,甚至种种迹象表明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因此有史料说李自成是党项人,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李自成虽不是凶神恶煞,也一望即知绝非懵懂村夫。特别是李自成后来作战中一只眼睛中箭,彻底瞎了,相貌更是不怒自威。就像洪秀全一样,可以肯定都不是什么美男子,更不是后来宣传画、连环画、舞台上凸显的那样浓眉大眼、英气逼人。
尤其引人联想的是,中国历史上“声如豺”的帝王还有两位:秦始皇、越王勾践。
豺的叫声并不洪亮,而是一种拉长如牛筋一般坚韧的凄厉嗥叫,既有楔入对手身体的撕裂声,更有豺自己四肢被拉断的嘎嘎之响,颤抖的弓弦弹破空气为柳絮,尘埃直往听众的头骨缝里钻。
多部笔记记载了李自成、张献忠的体格差异:黄虎“强健不及李自成,而狡毒过之”(柴小梵著《梵天庐丛录》,故宫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卷十三,第371页)。“强健”这一点上,让黄虎非常在意,因此他十分鄙视李自成的相貌,两人后来分道扬镳,与张献忠恶心李自成长得丑陋有关。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在湖广境内相继出现了两个农民政权,一是以李自成为首的襄阳政府,一是以张献忠为首的武昌政府。
李自成得知武昌政府成立,大为恼怒,立即发出通缉令:“有能擒拿张献忠者,赏千金。”一再折辱之余,极度膨胀的李自成派人给张献忠送去一封威胁意味浓厚的祝贺信:
“老回回已降,曹操、革里眼、左金王皆为所杀,行将及汝矣。”张献忠一把将信撕得粉碎,指天发誓,七窍生烟。这时,明朝廷也与张献忠一样急火攻心,向天下颁布并提高擒斩李自成、张献忠的赏格:凡能擒斩李自成者,赏万金,世袭侯爵;擒斩张献忠者,官一品,世袭锦衣卫指挥,赏5000金。从官家悬赏的赏格标准看,李自成的身价比张献忠高出一倍。而李自成开出的身价,才区区“千金”!张献忠岂能不羡慕、嫉妒、恨。
官家两眼漆黑,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这一赏格,让黄虎非常不舒服。
后来看到明朝通缉令上形容李自成相貌文绉绉的话,张献忠不禁哈哈大笑,他声若洪钟:“什么鸟鸱目曷鼻?那李自成不就是一个蝙蝠头嘛,让人见了恶心三天……”张献忠私下就称呼李自成为“李蝙蝠头”。蝙蝠头,除了獐头鼠目的猥琐之外,还多了几分阴毒和诡诈。而张献忠,毕竟是堂堂黄虎啊。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诗人刘禹锡《壮士吟》的开头:“阴风振寒郊,猛虎正咆哮。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茆……”
(以上内容摘自蒋蓝《黄虎张献忠》,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