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食物的具体味道上,也是关键词泛滥成灾。
几年前就已经用烂的“糯叽叽”,依旧在社交媒体上大放光彩,只不过超越了糯米制品,延展进入了年糕、面包甚至面条上;还有“越嚼越香”,可能另一种理解就是咀嚼肌受伤,硬到绝大多数的嘴巴咬不动;“口感丰富”也是坑,在KOL的世界里,这个词很可能不是你以为的口感肌理丰富,而是店家想另辟蹊径,加了一堆东西。
当然不能忘了“饭张力”和“绝绝子”,这两个新晋出圈的互联网新词,仿佛KOL们的救命稻草,只要能配上食欲大增的图片,就是流量和眼球的基本保证。
除了单一、粗暴、不精准的表达的文案,满屏菜品堆叠成山、溢出碗外,锐化、饱和度拉到满格、以马路为背景板的照片,背后也藏着开盲盒的刺激,实物不仅可能分量缩水,褪去滤镜后的菜品也往往让人丧失食欲。
就如同相亲世界里的“素颜”,从来不会是真人真脸出镜;朋友圈里那些透白度极高的个人照,我们也默认修了图一样,当每个食物细节都闪着诱人油光,满桌丰富菜品,饱和度拉满的图片时,我们也要提醒12分警惕,必是摆拍修图无疑。当然,菜品摆拍这件事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总会一次次忘记以前受的伤害,总是满心期待到了餐厅,以为能点到一样的菜,结果端出来的时候,只有自己听到自己心碎的声音。
时刻提醒自己,现实世界里你从来没有看见人均200的日料刺身店给你堆满了三文鱼和金枪鱼;也没有看见过照片里那一桌刺激性极强的诱人火锅菜品,买单时会低于1000块的。KOL吃到的东西,跟普通食客就是不一样。如果还需要进一步祛魅的“证据”,很简单:把菜品图片在手机里稍稍编辑下,亮度减30%,饱和度减30%,顺便给餐桌P点油渍没擦干净的邋遢,那基本上这张图片就能还原到真实进餐场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对照片里的食物感兴趣,那就放心去吧,再怎么也不会失望到哪去。
我甚至还发现了一个屡试不爽的排雷方法:但凡发现自己想要点进某帖子,被图片或者文案好奇了,转移自己注意力,不去点开帖子,而是点开po主的主页。这时,满满的套话和套图就会溢出屏幕,你自然就能知道,这个人所推荐的一切都不可信。
:#3(没有完美的五星好评有属于自己的缺憾美)
也有例外的。大数据推送的水平在进步,KOL们的创作能力也在提高。很多人可能完全没有要做广告的意图,但因为这些关键词火,也开始使用。比如我最近刷到的一个帖子,里面大量的“东京前三”、“曼谷本地人推荐的18家店”、“离开韩国一定要去逛的杂货铺”,但仔细一看,无非是一个旅居世界的数字游民。我在姐妹群里吐槽,说自己研究了一圈探店KOL套路后,除了感叹这代年轻人能把中文语言被运用得登峰造极,就是不想相信这个社会了。
群里一个年龄稍大些的姐姐私信了我。她说其实可以换个视角看这些帖子,把它单纯当娱乐消遣,别真当信息就好。“终究没有餐厅和食物能做到能让所有人满意的百分百完美,也没有KOL能够做到绝对客观。信息多了也不见得是坏事,能在茫茫信息海洋中,找到你觉得自己合适的就好。更何况,这些真的很奇葩呀,他们年轻人能想到,也已经很牛了。”
也对,我想起自己过去的几段恋爱经历。都不是所谓的“家富颜帅”,而是他要么跟我一样喜欢打羽毛球,我们在羽毛球场认识;或者他就是我同桌,我们处久了。餐厅也一样,如果店家做的提拉米苏合适你的口味,而你恰好只喜欢提拉米苏,那又为什么要在乎店家其他甜品做的好不好呢?甚至,他做不做广告又有何关系呢,提拉米苏没变就可以了。
又或者,这家小店离你足够近,食材也新鲜,那它的确就是我的“人生之味”,我也可以用上这个词,只是在 po文上把前因后果说清楚,其他的,交给读者自行判断要不要来就好。
有些餐厅,有人觉得口味太新奇,有人觉得景观大于食物,但也许这些正是你想要的呢?我们想学的只是如何辨别有效信息,而不是要学着把全世界拒之门外。
想起我妈年轻时旅行去家小餐馆吃饭,跑到后厨问老板,餐馆里的菜是不是都是不辣的;老板听说我妈四川来的,几经犹豫后跟她坦诚,是的,餐馆里的菜都很清淡,他们不会做辣菜。结果我妈听后欣然坐下,说喉咙不舒服好几天了,就想找家分量少味道又清淡的餐厅吃顿便饭,没想到还真找到了。
所以,餐厅和人一样,各自保持自己特色就好,餐厅的探店介绍也不需要追随千篇一律的热梗,食物的魅力,不应该湮没于无数篇复制粘贴,只要推荐的人足够真诚,吃饭这件事,我们依然可以相信世界,相信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