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智能化程度的不同,自动驾驶被分为l1到l5共5个等级:l1指辅助驾驶,l2指部分自动驾驶,l3指有条件自动驾驶,l4指高度自动驾驶,l5指完全自动驾驶,即真正的无人驾驶。
赛力斯汽车平台技术体系总裁何浩认为,芯片可能会成为电动汽车的最大成本。
他表示,2019年芯片占整车成本的占比大约只有4%,到2023这一比例已经迅速提升至20%以上。再加上最近动力电池价格一直在下跌……照这个趋势下去,搞不好芯片的成本占比会超过动力电池,成为整车中最烧钱的部分。
上述报告的数据还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为16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90亿美元,年需求量将超过450亿颗。
美国会放过中国汽车芯片吗?中共提出国标规划
新能源电机、电池、电控“三电系统”所需车规级芯片为新能源汽车特有需求,其它娱乐、车身系统、信息网联等功能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均存在需求。
全球汽车业界公认的两个标准是:ISO26262 ASIL和 AEC-Q100。
AEC-Q100是车规级元器件的通用测试标准。ASIL等级定义了对汽车系统安全性的要求,共分为 A,B,C,D四个等级,严格程度依次递增。
中共也计划制定中国的汽车芯片行业标准。
今年初,中共工信部印发《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自主技术标准,到2030年扩大至70种以上。
《日经亚洲》2024年5月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要求上汽集团、比亚迪、东风汽车、广汽汽车和一汽集团等汽车制造商,2025年汽车相关芯片的本地采购比例提高到20%或25%。
ISO26262 ASIL全称是《道路车辆功能安全》,是一项有关汽车电气和电子系统功能安全的国际标准。于2011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进行定义。
AEC-Q100是业内公认的车规级元器件通用测试标准。
该标准由AEC(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uncil)——汽车电子委员会制定发布。该委员会由美国三大汽车公司(Chrysler/Ford/GM)联合发起,并于1994年创立,会员分布于全球车厂、汽车电子模组厂和元器件厂商。
国内车规级芯片中,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显示驱动IC,MEMS(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等主要选用成熟制程(28nm以上),与消费电子等产品选用的工艺制程重叠度较高。
AI芯片、SoC(System on Chip,系统级芯片)、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选用先进制程(28nm以下)。
汽车芯片与尖端芯片相比线宽较宽,因此未成为美国出口管制对象。但是,随着美中对抗升级,美国封堵中国车规级芯片技术也完全有可能。
(示意图)
造一颗车规级芯片到底有多难?需突破三大技术关卡
车规级芯片的高标准、严要求、长周期,将入行门槛一再拔高。这直接导致了只有综合能力或垂直整合能力非常强,并能将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芯片企业,才能将车规级芯片纳入生产清单。
成本是车规级芯片绕不过去的关。
芯擎科技创始人、CEO汪凯2023年12月表示,做车规级芯片不是一朝一夕,是一个长周期的活动,从定义、设计、流量到量产等需要三五年时间,这还是速度快的情况下。
他透露,一颗芯片,真正要达到回本,没有几百万颗肯定做不到。
黑芝麻智能产品市场总监王治中告诉《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则说,车规级芯片光测试费用就是消费类芯片的五倍左右。车规级芯片的模拟老化通常要10~15年,消费类的芯片3年就已经是业界良心了。
造一颗车规级芯片到底有多难?
企鹅号-阿宝说车2023年12月的文章谈到,造车规级芯片需要突破三大技术关卡。
他调侃说,如果说消费级芯片追求的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性能和功耗极致;那么车规级芯片就是“稳定压倒一切”,其更像是“金钟罩铁布衫”这般可靠性与安全性兼具的内功。
第一关是“环境关”。相比于手机、电脑等消费类产品,汽车的工作环境更为恶劣,甚至可以说恶劣百倍也不为过。车规级芯片需要遭受更多的震动和冲击,面对液体和粉尘的侵蚀也会更多,温度条件也更为极端。一般来说,车规级芯片要承受的温度范围在-40°C~150°C之间,而消费级芯片只需满足0°C~70°C的工作环境即可。
第二关是“寿命关”。普通消费电子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会超过5年,而对于汽车级产品来说,整个车辆的生命周期通常在10年到15年,20万公里左右,远大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寿命周期。
王治中说,车规级芯片故障率要求是PPM(百万分之一)~PPB(十亿分之一)~0。
第三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安全关”。手机死机,最多也就处于失联状态。但如果车辆行驶状态下芯片突然崩了,对消费者来说可能就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