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说自己的儿子定居美国多年,一直没有回来,可家里还随时备着儿子一家的睡衣。这番话让光惠羞愧难当,因为自己的父亲,他们平时几乎想不起来联系的老人,每次给东京寄来的自家种的蔬菜水果都会被当作“不卫生”的东西扔掉。可如今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投奔他。
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城市里就领先一切的人,在这场大停电里,发现自己还不如一条虫子活得轻松。
3
所以当铃木一家在电力恢复后回到城市中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家人精气神全变了:
儿子不再捧着手机,女儿不吃垃圾食品,他们每天上学都要拿着妈妈做的便当。认真、积极地和铃木、光惠交流。
光惠越发认可丈夫,铃木则完全没有了影片一开始刻板甚至刻薄的模样。
他不戴假发,那顶之前每天出门必戴的假发早被他扔掉了。
那是一家人经历生离死别又重聚的时刻,是前往鹿儿岛的路上。
以为为了保护孩子淹死的铃木被家人找到,他们坐在老式火车上缓缓驶向鹿儿岛。
铃木对孩子们说“年轻时追求你们的妈妈,我又没钱,只能每次坐这种火车去鹿儿岛。”妻子笑了,孩子们也笑了,他们从未有耐心听过父母讲述过去的事情。
鹿儿岛的海滩上承载了这两年来的生活经历,那个社畜铃木变成了憨厚的渔民,每天带着儿子贤司随姥爷一同出海打鱼。光惠和女儿结衣成了种植蔬菜水果的农民,她摘下成熟的西红柿咬了一口,露出满足的微笑。
直到一天清晨,铃木被一阵闹钟声吵醒。
望着灯火通明的世界,他们站在一起,仿佛一群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他们知道这种日子快结束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高兴。
即便生活在城市里,铃木一家似乎也时刻在怀念每天出海捕鱼回来后全村人善意的微笑,还有庄稼水果丰收时,大家聚在一起欢呼庆祝的心情。
相信不只是铃木一家人,很多从外地陆续回到东京的人都这么想。
这种感触让继续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无可奈何,谁也不再追究为什么会停电。大家对那种淳朴的,回归田野无法遗忘。那是人生中难得的际遇,也是回归城市后产生的强烈失落。
回到东京的一天,铃木收到一封信,拆开后发现那是逃难途中遇到的一家人给他们拍的全家福。那家人以悠闲的姿态面对大停电,说难得有这样的时光,不如索性到处走一走,看一看。
他们给铃木一家拍照片时,铃木正在生闷气,他觉得自己的家长权威收到了挑战。如今看来,这张照片是人生中一家人最美好的时光。
何况拍照片的那家人中的女主人,是很多观众的童年女神——藤原纪香。
4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
《生存家族》是导演矢口史靖执导的作品,2017年上映。国内评分较高,主旨是用一场虚构的大停电解析日本社会家庭与生活的情感话题。
当大停电在清晨结束时,我和铃木一家人一样,都感到怅然若失。
因为城市压力大,尽管物质丰富、信息交流便捷,看似可以享受到很多东西,但一场停电导致的社会秩序失衡,迅速让这些变得毫无意义。
铃木一家去换取食物时,一名富人掏出劳力士和车钥匙表示想用手表和跑车换大米,结果被店老板呵斥“这些现在有啥用?!”
接着沿途他们发现好像老一辈的生存理念更适合停电后的社会,如“珍惜粮食”“注重亲情”,这让窘迫又一路上互相抱怨的他们悔恨不已。
他们也意识到自己以前忽略了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如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交流,还有亲人之间的来往。
这些主题反射到国内社交平台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如比较热门的“断亲”“深宅”等话题讨论,在此不赘述。
不过《生存家族》里,这一家人历经千辛万苦后在鹿儿岛的生活感觉很幸福,尤其是深津绘里饰演的妻子光惠吃水果时,也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美好。
女儿结衣蓬头垢面,吃着农夫熏制的猪肉,她边吃边哭,这场戏立意同样超赞——
出发前女儿带着一箱子衣服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可一路走来,她知道什么都比不上一碗米饭和一盘肉让自己吃饱感到幸福。那些衣服……她早扔掉了。
一家人伫立在文明回归的第一天时,对应停电的第一天,形象又有所不同:
曾经打扮光鲜的城市人,都已成了衣着朴素的渔民和农民。但笑容,早在这两年里回到了他们的脸上。
《桃花源记》开篇第一句中“中无杂树,落英缤纷”,似乎也能说明铃木一家在鹿儿岛的生活状态——
有没有电很重要吗?这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家人们每天自给自足,团聚在一起,每天都生活在乡邻善意的氛围中。城市里铃木一家住在公寓里,隔壁姓甚名谁他们一概不知,也无心得知。
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他们必须回到东京,重新融入城市生活。
好在一家人齐齐整整,都有了积极乐观的面貌。
难得的是《生存家族》中没有坏人,社会没有崩溃到“人相食”的地步。普通人之间用最大的善意彼此相待,当然,我记得最深的还是小日向文世在雨中狂奔,当着一家人的面脱裤子拉稀的画面……
笑不活了家人们。
真心推荐可以看看这部有笑有泪,还能让人怀念“桃花源”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