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1990年8月22日国务院公布了成立调整之后的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名单,图片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又聘请了163位专家参与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审查工作。在这163位专家中有62位(占38%)是参与撰写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的人,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潘家铮,他是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专门聘请的审查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的专家,而潘家铮又是负责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技术总负责人,负责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的撰写。象潘家铮这样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一共有62位!这样的审查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审查能找出什么问题?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院士难道看不出这里面的程序错误吗?
163位专家分成十个预审组,对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进行审查[17],这十个预审组的负责人是:
——地质与地震(审查负责人: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和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
——工程规模、枢纽建筑物与施工(审查负责人:建设部部长林汉雄、国家计委副主任陈光健和国家科委副主任李绪鄂);
——水文与防洪(审查负责人: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和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竟蒙);
——航运与泥沙(审查负责人:交通部部长钱永昌);
——发电与电力系统(审查负责人:能源部部长黄毅诚);
——机电设备(审查负责人:机械电子部部长何光远);
——移民(审查负责人:农业部部长刘中一和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王先进);
——生态与环境(审查负责人: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林业部部长高德占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
——投资估算、综合评价、资金筹集(审查负责人:国家计委副主任陈光健、物资部部长柳随年、财政部副部长迟海滨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郭振干);
——综合(审查负责人:水利部部长杨振怀、国务院副秘书长刘仲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
在10个预审组中,对生态与环境组的论证报告审查最为困难,其困难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生态与环境组提交的专业组论证报告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但是一些不利影响是可以通过人为措施加以限制的。这与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的要求差距很大。生态与环境组组长马世骏认为他已经做出了最大的让步,这是最后的底线,不愿意做出进一步的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