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宁:“自由·平等·博爱”法兰西启蒙之殃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刘军宁:“自由·平等·博爱”法兰西启蒙之殃
作者:

在拉丁语国家,只有前面一个,即自由权利(liberty),这里既包含自由的权利,也包含自由的状态。这个区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理解了这两个区分,更有利于我们去追求自由,也更有利于理解为什么自由首先在英国和美国得以成功实现,并且持久存在。

我们可以这么去想,既然造物主给了我们自由(指自由权),为什么不自由的情形却普遍存在?因为造物主给了我们自由权,不等于我们就有了自由,更不等于我们就可以不用努力,坐享其成。就像造物主给了每个人财产权一样,不等于我们不用努力就可以家财万贯。不自由与贫困,常常独立于自由权与财产权而普遍存在。

我们如何在自由权与自由的状态之间建立关联?既然造物主给了我们自由权的大礼,就意味着我们还必须去争取自由,而且是在神的引导下。

就像当年《出埃及记》里所展示的,一方面造物主(耶和华)给了他们自由权,同时又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去争取进入自由的状态,这样他们才真正地走出埃及,成为配得自由并且享有自由的人。

法国大革命也是以追求自由的名义所发动,但是他们不寻求造物主的领导,而是要自行其是。而且他们还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名义去诉诸暴力,用暴力拆除阻挡他们的一切藩篱,以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

小结一下,“自由·平等·博爱”对自由的理解在根本上是错误的,是错误的自由观。它对自由的源头、自由的性质、由与人性的关系,自由的条件与自由的实现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自由·平等·博爱”对人性评价过高,因而也给了人类其所不能承受的自由,因为这个自由在本质上是放纵而不是自由。

熟悉美国政治人都知道,今天美国的左派被称作自由派。争取自由原本是件好的事情,为什么在美国,左派却被称为自由派?

因为他们追求的是造物主没有赋予人类的自由,他们要按照自己的意志,确定其所要追求的自由,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实现他们的自由,他们要通过议会道路、街头路线和文化战略来获得造物主没有赋予他们的那些自由。

他们所要的是作为放纵的自由,是摆脱一切束缚的自由。这一点从变性运动,从“黑命贵”,从放任非法移民这些事情上,都可以看出自由派所要追求的自由究竟是什么。

如果评选世界上最动听的口号,我肯定会投票给“自由·平等·博爱”。我也承认这些都是好字眼。但另一方面,“自由·平等·博爱”不仅是三个口号,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更大口号,三个1相加大于3。

这个口号出自人,却以神的姿态取代造物主所给予人类的“自由平等爱”。这个口号成了新的教义,并且试图取而代之。

王建勋老师在课中也提出,密尔特别推崇法国人孔德,他是社会主义的先驱。孔德就试图创立新的宗教来取代基督教,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人,他们想把这个价值观抬高到与基督教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的层面,可见这个口号的背后是一个乌托邦,一旦彻底实践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看一看法国的历程,法兰西启蒙拒绝了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他们找到了自己所发明的神,这就是“自由·平等·博爱”。他们对重塑人类的追求,甚至超过了重塑法国的追求,要像基督教影响人类一样。

所以,在法国信仰自由,变成了不信仰基督教的自由。这在其他国家的宪法中也能看到。法国巴黎也随之成了培养世界各国革命家的圣地和摇篮。我不反对分别的自由、平等与博爱,但是反对作为特定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博爱”,反对作为乌托邦的“自由·平等·博爱”。

未来国度是神的国度

斯蒂芬在对该书总结时说到,管理和引导人类的全部生活有赖于对是否存在神和未来国度(future state,书中译为“来世”,有误。对于未来国度最详细的描述是在《新约·启示录》中)。

斯蒂芬认为,有神而没有未来的国度,神对我们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神要把我们带到未来的国度,因为未来的国度是神的国度。什么叫做未来的国度?那是神亲自掌权的国度,是耶稣亲自掌权的国度,那就是神的国度。

如果我们只承认神的存在而不认为是神在掌权,那神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如果有未来国度但没有神,我们又不知道谁来掌权,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对这个未来国度是好是坏产生任何合理的推测。

所以,如果既没有神也没有未来国度,会出现什么情形?就会出现“自由·平等·博爱”这样一个基于个人好恶的,基于人所制定的功利主义来规制人的行为的一种情形。我把斯蒂芬对书的总结也作为这次分享的总结。

“是基于神的自由,还是基于人的自由”是这本书的主题,是保守主义自由观的核心。

责任编辑: 李广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4/0731/208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