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重开边境后获华尔街投行连环上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测,惟威胁经济稳增长的风险仍然存在,瑞银料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未触及“5字头”。美国研究机构中国褐皮书国际(CBBI)更警告,中国首季恐面临通缩压力,意味即使重启经济,也无法拉升物价甚至工资,而周二出炉的去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存量及反映货币供应量的广义货币(M2)按年增速均比11月放缓,支持实体经济的宽松货币政策势成关键。
有别于西方国家力抗通胀而不断“收水”,外界忧中国面临物价受压的通缩危机,成因与流通货币减少、居民收入削减有关。去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按年增长已连续两个月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两个月陷入负增长,普遍预计周四公布的上月CPI升幅有限,PPI亦难由跌转升。
CBBI调查亦发现,去年第四季内地工资及投入成本增长为2020年中以来最弱,销售价格增长亦放缓至2020年底以来最差。该机构称,售价增长脚步放慢,加上内地新一波疫情未明显停歇,将打击零售,在首季或将经济推向通缩;即使踏入第二季通胀可能回升,但有机会是昙花一现,如果物价需要持续大涨,长期宽松政策变得不可或缺。
疫后消费会否大增,以至推高全年物价,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估计,今、明两年CPI分别升约3%及2%,主因全球经济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已持续下降,故料CPI走势较温和。
至于存款表现,人民银行周二公布全年存款狂增26.2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年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激增17.84万亿元,引来外界憧憬超额储蓄释放利好疫后消费,汪涛坦言这会是消费反弹最主要动力,但疫情实际上对居民资产负债表有一定损伤,很多人已失业或收入骤降,这影响或需时才能修复,限制经济重启后的消费动力。因此,该行维持今年经济增4.9%的预测。
值得留意的是,去年12月止,中国M2余额规模虽升至266.43万亿元,按年增11.8%,惟增速比11月仍低0.6个百分点。大量货币从银行体系流出,但进入实体经济的步伐未见同步。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可透过社会融资规模略见一二,以去年累计社融增量为例,为32.01万亿元,按年仅多6,689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增20.91万亿元,增多不足一万亿元。
单计12月,内地社融增量从11月修正后的1.98万亿元降至1.31万亿元,远低过预期,按年少1.05万亿元。分析指,这部分反映市场需求疲弱,企业债券净融资量走下坡,全年减1.24万亿元。据推算,企业债券净发行额减2,700亿元,为2021年5月来首次萎缩,足见中企债券融资困境。
金融机构在12月录1.4万亿元新增贷款,按年多增2,665亿元,高过市场预期,全年更新增21.31万亿元贷款,创年度新高,企业新增贷款高占17.09万亿元,或受人行年底前多次鼓励银行向中小企放贷影响。不过,ING银行大中华经济师彭蔼娆预计,人行非常规货币政策或成常态,如针对性的再贷款计划至少会在上半年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