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注定的大局,俄乌之战将如何收场?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早已注定的大局,俄乌之战将如何收场?
作者:

俄乌冲突从2月24日开始到现在已经历时17天。

俄罗斯的这次军事行动如果按斩首战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进行得不算顺利,毕竟打了半个月了连泽连斯基的影子都还没见着。他现在到底是在基辅待着还是在欧美的某个摄影棚里拍绿幕特效视频,谁也不知道。

但如果按照常规战争的标准来看的话,现在的进程算是比较正常。

1942年的海湾战争打了42天,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持续了78天,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用了25天。所以现在还不到抱怨俄军进展慢的时候。

那么问题来了:这场战争最终谁会赢?它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呢?

胜负的真正逻辑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一般认为这场战争是2月24日开启的,其标志是俄军发起进攻。但实际上在战争开始之前的2月18日,乌克兰政府军就撕毁了明斯克停火协议,向乌东部争议地区发起了进攻。

乌军炮击杜巴斯地区:

而根据俄罗斯南部军区在当地时间2月21日的报道,当天上午有乌克兰特种兵和两辆步兵战车进入俄罗斯境内,被俄军发现后双方展开激战。

不过攻击俄罗斯本土的乌军到底是不是受到乌克兰政府的指挥,这一点存疑。根据现有文件的解密,只能证实乌克兰国民警卫队司令在1月22日签署过进攻顿巴斯地区的命令。

现在的乌克兰当局是一个公知+寡头的联合体,政府高官里有很多人长期在国外生活。这样的政府对国家基层的控制力能有多强要打个问号。

大多数人对俄乌冲突最终走向的判断还是基于双方在战场的表现。而如今战场的表现又比较胶着,一方面俄军占据明显优势,另一方面他们确实也没拿出什么决定性的战果。所以现在什么看法都有,没个准信。

不过战争的胜负并不是简单的比拼占地面积和杀敌数量,而是看双方是否通过这场战争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对于俄罗斯来说,他的胜利标准并不是在战场上击败乌军或把乌政府赶下台,而是要拿到他想要的协议,这里面包括了:

乌克兰承诺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约。

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

乌克兰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即顿巴斯地区)的独立地位。

乌克兰去军事化。

对于乌克兰来说,他的胜利标准也并非在战场上击败俄军,而是只要一直坚持着不接受俄国的条件直到战争结束,就算是赢了。

按照这个逻辑,决定战争结局的关键因素似乎就是乌克兰人的抵抗意志。只要乌克兰人能一直打下去,那么失败的就是俄罗斯。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在普京已经骑虎难下,大规糢军事行动带来的大量物资消耗让俄罗斯无力承受。

这个看法对吗?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虽然一泡污,但是短期的战时经济和长期的经济发展是两码事。汇率波动、金融产品、第三产业…这些东西在战时不是那么重要,战时经济拼的是石油、粮食、弹药…等各类军需物资储备。

作为全球主要的石油、小麦、军火出口大国,俄罗斯有巨大的战争潜力,这一点你制裁多少LV和可口可乐都改变不了。

当然,俄罗斯因为其衰弱的经济实力,确实无力支撑一场长期的大规糢战争,但“无法支撑长期的大规糢战争”不等于连几个月都打不下来,我们在讨论一个国际事件的时候要有基本的常识:

普京再莽也不会只带几天的干粮就贸然攻击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国家。

目前俄国的战争后勤物资供应是没有问题的,掌握了制空权和战场主动后也保证了后勤物资运输的通畅。

事实上决定当前俄军战争意志的并非后勤保障的水平,而是取胜的希望,也就是他们拿到那个他们想要的协议的希望有多大。只要这个希望还在,俄军便没有停止进攻的可能。

目前看来这个希望不仅还在,而且越来越大,所以接下来俄军只会加大进攻力度,直到乌克兰认怂签约。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乌克兰军因为有西方的援助,所以能够坚持的时间比俄军更长,形势看好。

实际上在后勤补给这个问题上,乌军的问题只会比俄军更严重。他们的家底本来就薄,在丧失制空权后已经无法保障后勤物资运输通道的安全。

现在乌克兰东部的乌政府军主力的补给线路已被切断,其大型机械化部队要么被俄击溃,要么就因为缺乏油料弹药的补给而无法机动。于是他们就陷入了被俄军分割包围的状态,弹尽粮绝只是时间问题。

东部蓝色区域为乌军主力所在:

北约虽然号称要给予大量的武器援助,但真正执行的时候还是以形象工程为主,不仅援助的大多数装备都是些老掉牙的库存积压产品,而且这些大佬只负责给,不负责运。

除了小型的反坦克导弹和便携式防空导弹等轻型武器还能勉强化整为零混进来外,大型主战装备基本无法运送给被围困的乌东军团主力。

我们还看到泽连斯基哭喊着要战斗机争夺制空权,但实际上乌克兰现在缺机场、缺弹药、缺飞行员,即使给他飞机也玩不转。

不过在听到泽连斯基的哭诉后,北约还是打算怂恿波兰把苏联时期的老米格29战斗机送给乌克兰(因为西方战斗机乌克兰飞行员不会开)。

波兰倒是同意把这些30多年古董送出去,但不想经自己的手送,毕竟毛熊会永远蹲在自己的身边,所以他们就把这些飞机丢放在德国机场让美国去送给乌克兰。

美国平时唆使别人干活是很麻溜的,但一轮到自己就怂了,他自己也不愿亲手把飞机送给乌克兰,毕竟毛熊手里的核弹头真的能打到他们头上。

老掉牙的米格29:

结果就是一顿扯皮后没人愿意送货,上演了一出“老鼠给猫挂铃铛”故事的真人版。

这个案例是整个北约军援的缩影,“谁去送货”至今还是一个难题。

乌军现在之所以给人“形势不错”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俄军的进展确实也是断断续续,并不流畅。

这里面的客观原因就是俄军的装备技术老旧、水平有限,尤其是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严重匮乏,无法充分掌控战场资讯和彻底摧毁对方军事力量。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舆论压力大,为了尽量避免伤害平民攻击时投鼠忌器;另一个是在等待阶段性的谈判结果。

以上就是当前战场博弈的大体情况,然而决定这场战争的关键因素并不在战场内,而在战场之外。

从战场表现去推测俄乌战争结局的思路一开始就错了,实际上在这场战争中,乌克兰人并不是主角。

俄乌冲突本质上不是一场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而是一场俄罗斯和欧洲的战争。乌克兰领导人的或战或降,跟本国军队和平民的意愿关系不大,而主要是看背后的主子让他们怎么做。

乌克兰当局背后站着的是欧美,只要欧美不想打了,这场战争就会马上结束。

那么欧美会支持乌克兰打下去吗?

很纠结。

随着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现在但凡涉及俄罗斯出口的天然气、石油、煤、小麦、镍…等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部原地升天,其中天然气更是比起去年同期狂飙了十几倍。

而且欧洲与俄罗斯在经济上撕破脸还会面临俄罗斯拒绝偿还欧洲债务的风险,如此又会引发欧洲债务危机…

法德两国是欧洲大陆的核心,战争到现在才打了半个月,这俩的态度就已经较战争开始时出现了180度大转弯,从一开始的要强力制裁变成了现在的表态“俄罗斯值得尊重”。

2月25日:

3月8日:

这也没什么办法,毕竟这场战争打烂的是欧洲的饭碗。

马克龙多次找过普京后,最近法德两国又找到了中国,无非是希望中国可以劝劝俄罗斯,让其尽快达成停战协议,因为战事拖得越久,欧洲就越痛。

所以这场战争最终会怎么收场,并不取决于乌克兰有多硬,而是取决于欧美有多硬。

双刃剑

因为五常在战前大概率进行了谈判,确定了五常不参战的底线,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北约不会参战。

所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施压只能局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于是西方就对俄罗斯采取了规糢空前的经济制裁。

这个制裁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国家层面的贸易封锁,一个是个人层面的包括名誉、财产在内的全方位掠夺。

西方的制裁虽然气势汹汹,但我们不能无视经济世界最基本的规律:

协作共赢,对抗双输。

经济制裁不仅打击被制裁者,同样还会反噬制裁者。正如刚才所说,在俄罗斯的能源贸易受到威胁后,整个市场价格瞬间飞到了天上,欧洲人一夜之间就要准备回家烧柴火了。

好,既然制裁国家大家双输,那我制裁个人总没什么代价了吧?堂堂欧美诸国,捏不死一个国家还捏不死你一个人?

此次西方国家对个人制裁的打击面之广在二战后的世界里前所未有,即使是二战期间对平民的制裁,也是建立在与对方母国宣战的基础上的。而如今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并未交战,却仍然对该国平民进行了制裁。

被制裁的人包括了搞体育的、搞文艺的、做生意的、甚至还有俄罗斯的猫和树,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被打击的个人和动植物和俄乌冲突有什么关系。

现在连柴可夫斯基这种已经作古的俄罗斯人都没放过,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以后干脆连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也不要用了。

西方国家可能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让平民感受到利益受损的痛苦,然后寄希望于他们再去向俄政府施压放弃战争。

这个逻辑成不成立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国家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肆意抢劫平民,砸的是这个国家自己的信用。

现在西方国家集体这么做,那砸的就是他们两百多年来积攒出来的信用: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个信用一直以来都是西方世界的战略优势,是他们相对其他后进国家的护城河,正是基于这个看似坚如磐石的信任,世界上的资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更相信西方国家的安全。

而这一次,他们把自己的桌给掀了。

其实这个事件也正好说明了一个道理:产权从来就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他的归属也从来不是理所当然,产权的本质是暴力对资源的分配糢式。

你通过汗水换来的财富,需要高阶暴力愿意为你背书你才能真正拥有,正所谓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所以产权存在的前提就是分配这个产权的暴力能够活下去并且讲信用,而如果暴力本身坍塌或不讲信用,那么你之前所拥有的一切都面临清零的风险。

这个道理听着有些可怕,不过好在这个世界上不止一个高阶暴力。某个暴力可能太弱或太不讲信用,那么人们可以带着财产跑到更强或者更讲信用的那个暴力的地盘。

西方国家此次大规糢不讲道理的制裁,客观上向全世界传达了这样一个资讯:

和我为敌,我就不会对你讲任何的原则和底线。

面对这样的资讯,其他国家就会采取两种应对的态度:

第一是我尽量不要与西方国家为敌;

第二是我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这两种态度互相之间并不矛盾,可以同时存在。所以今后世界上各个国家和个人会一方面尽可能的避免惹恼西方,另一方面又会开始狡兔三窟,不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西方的篮子里。

我们总结一下,西方对俄罗斯国家层面的制裁会大幅提升自己的生产生活成本,甚至会导致其经济活动宕机;而他们对俄罗斯个人层面的制裁又会严重损害自身的信用,导致资本出逃,于是油价暴涨股价暴跌。

那么遭到制裁的俄罗斯呢?他们扛得住吗?

严重的经济制裁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场灾难,不过俄罗斯因为经济结构单一,与西方国家的产业链协作范围小,反而有点“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意思。

2020年俄罗斯出口结构(金额占比):

他们目前有6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西方以外的国家做做生意维持生计问题不大,即使能源交易被西方封锁,也依然可以卖给中印这样的大国。

欧洲的经济比俄国更高效,但同时也更脆弱。这就好比工厂虽然比农田赚钱多,但瘫痪一个工厂的难度远小于瘫痪一片农田。

欧洲在对俄国开启全面制裁后就会发现,他们对俄国的依赖度要高于俄国对他们的依赖度,所以欧洲会比俄国更希望能够尽早停战。

那么这场战争的进程会如欧洲人所愿吗?

俄军急不急?

对于俄军来说,战争最理想的情况是一开始就成功实施“斩首”,在一两天内瘫痪乌克兰中枢,接下来再从容的边打边谈。

所以在战争最开始的阶段,俄军可以说是比较著急的。

但因为基辅早有准备,俄伞兵未能在第一时间控制住机场,等从白俄开进来的地面部队将机场攻下后,已经失去了先机。所以俄军未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斩首”和瘫痪乌克兰中枢的目标。

在基辅严阵以待的乌军:

从那个时候起,这场战争就注定进入常规战争的状态了,战争逻辑也随之发生改变。

这个阶段的俄军行动糢式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多路推进,围而不攻”。

目前俄军已经围困了乌克兰首都基辅市、北部切尔尼戈夫市和苏梅市、东部工业中心哈尔科夫市、克里米亚附近的赫尔松市、南部工业重镇尼古拉耶夫市、还有亚速营老巢马里乌波尔县(隶属于顿涅茨克州),并剑指敖德萨市,离与整日要加入俄罗斯的德左共和国握手仅一步之遥。

目前局势图,来源微博:红袍萤火虫

(注:德左共和国位于摩尔多瓦与乌克兰交界处)

乌克兰的行政管理特点是一个城市管一个州,占领了一个城市就等于拿下了一个州。

值得一提的是,尼古拉耶夫的造船厂正是我国航母“辽宁号”最开始建造的地方。

前文所说的俄军“未取得决定性的战果”,指的就是这些主要城市还没有完全攻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局面,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俄军现在内心很着急,被拖入了消耗战,已经是强弩之末马上就要扛不住了。

但是我们单纯的从军事常识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一场战争才开打半个月,强势的一方就对弱势的一方完成了分割包围,怎么就得出强势方是“强弩之末”的结论呢?

按照正常的战争逻辑去推理,俄军围而不攻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觉得还不是时候。

也就是说现在的俄军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着急,这里面的逻辑不难解释:

首先,正如前文所说,现在才打了半个月,俄军的粮油弹后勤物资充足,物流通道控制掌握在手,不存在弹尽粮绝坚持不下去的情况,所以客观上没有着急攻城的压力。

事实上在3月8日的时候美国国防部就表示俄军目前仍有95%的部队完好无损。

第二,抓不到泽连斯基,瘫痪不了乌克兰的中枢,速胜就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俄军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占领乌克兰的城市,而是逼乌克兰签城下之盟。

现在迅速攻占这些城市并不能给那个随时可以躲到国外的公知政府施加什么压力,反而还要管着这些城市的吃喝拉撒,为治理这些城市支付高昂的治理成本。

所以长期围困这些城市,掩护平民撤离,让驻守的乌军自己走向弹尽粮绝,消磨他们的抵抗意志,同时也让这些被围困的城市成为自己谈判的筹码,反倒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正在掩护平民撤离的车臣部队:

目前俄军真正全力强攻的只有马里乌波尔,该城市规糢不大,俄军攻击它的唯一原因是这里是军事重地,乌克兰纳粹亚速营大量在此驻守。很显然俄军并不打算接受这支纳粹军队的投降。

而亚速营知道俄军不攻击平民,便用平民做为人质来抵挡俄军的进攻,目前他们已经禁止平民出城,甚至在俄军留下的人道主义走廊里铺设地雷。

当然,在实战中俄军体现出来的战术水平并不高,打得远没有美军那么漂亮,但毕竟乌军更菜,所以俄军在战场上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看着俄国不紧不慢的在乌克兰给欧洲放血,欧洲追求停战的迫切性只会越来越强,现在唯一的变数是美国

最后的结局

美国人隔岸观火,欧洲再大的安全风险也威胁不到他,而被战争打烂的欧洲将出现大量的廉价资产等着他们去抄底,从欧洲逃离的资本也会有一部分前往美国。

疫情以来,因为美元的大肆放水,导致欧元一度走向强势,而这波对欧洲的打击足以让欧元再次跌落,让财富重归美元怀抱。

除了赚钱以外,美国在政治上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如果最终通过此战拖垮俄罗斯,那么美国就少了一个战略上的威胁。

欧盟领导人在2月25日的会议上就决定对俄罗斯实施包括能源在内的经济制裁,但现实中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则迟迟没有落地。

现在市场上能源价格的飙升,更多的是对可能发生的制裁的巨大担忧,而不是因为制裁已经发生。

但仅仅是一个市场的担忧,就已经在欧洲造成了巨大的震动,毕竟西欧国家的资源并不丰富,远比不上他们的大哥美国。

不过美国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禁止自己的公司与俄罗斯进行能源交易,他们就一直等著欧洲的制裁落地然后去倒卖俄罗斯的能源薅队友的羊毛,塑料兄弟的气质俨然拉满。

所以美欧双方在俄乌冲突中的关系其实很微妙,一方面他们属于同一阵营,都有消除俄罗斯威胁的目标,但真打起仗来,放血的只有欧洲。

当然了,为了他们自己心中的“正义”,欧洲的血也不是不能放,但凡事都得有个度,总不能一直放到死。

基础能源的价格一下子蹿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这种涨法,已经不是老百姓用不用得起暖气的问题了,而是全欧洲的工厂要不要放假的问题了。

但就美国目前的态度来说,他还不想马上结束战事,拜登在3月8日明确开启了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

美国人终于发现盟友的羊毛也没有那么好薅,不得不开始自己带头了。

这样做当然会给美国自身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他们也开始运作松绑对委内瑞拉伊朗的石油制裁,搞了一出“拆委油补俄油”。总的来说,美国的转圜余地要比欧洲大得多。

只是这一次带头冲锋并没有得到盟友的积极向应,事实上积极向应的只有英国一家。欧盟委员表示还要研究研究,德国、荷兰、匈牙利等国则干脆直截了当的表示了反对。

现在的西方集体内部必然会出现巨大的分歧,首先会分成两个派别,一个是希望继续打下去的“拱火派”,另一个就是希望尽快停战的“灭火派”。

而“灭火派”内部又会分成两派,一派是主张通过施压俄国实现“灭火”的“压俄派”,一派是主张通过施压乌克兰来实现“灭火”的“弃乌派”。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些路线各有利弊。

如果“压俄派”成功,就可以巩固和加强西方体系的影向力,但这个路线难度很大。

“弃乌派”的成功难度小,但其成功的代价是削弱西方体系的地位,差不多等于西方服软的意思。

目前“压俄派”和“拱火派”的立场较为接近,在看到之前对俄国的施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他们的打击面扩大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已经开始牵扯到大量的局外国家。

现在基本上只要不表态和西方国家一起孤立俄罗斯的国家和个人,都会成为打压或者潜在打压的对象。

这些派别之间的博弈又会导致乌克兰政府的左右摇摆,他也不知道该听谁的。在西方集团内部达成共识之前,俄乌谈判必然是谈不出什么结果的。

所以只要俄罗斯继续保持进攻的态势,整个事件的核心矛盾就会从俄欧矛盾转化成西方国家的内部矛盾,尤其以美欧矛盾为主。

而这实际上才是决定战争进程最后的悬念:美国到底打算把欧洲这根柴火烧到什么程度?

不过我个人的判断呢,美国再怎么贪心也不可能真的一搞到底,因为战争持续时间的长短对于美国来说只是多赚少赚的问题,对于欧洲来说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等欧洲实在退无可退的时候,美国还是会做一些让步,总不能在解决对手前先把盟友解决掉了。

整个事件最后的结局大概率就是乌克兰被抛弃,欧洲会给乌克兰政府施压结束战争,然后乌当局认怂。

当然理论上乌克兰人的抵抗意志也会起到作用,但历史上能够靠平民的抵抗意志去掀翻列强压力的案例凤毛麟角。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拥有共识统一的英雄人民,而现在这个连卫国战争共识都维持不住的乌克兰很难让人看好。

乌克兰利沃夫拆除卫国战争纪念碑:

那么俄罗斯会不会在最后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应该说至少能拿到大部分。

首先是乌克兰的去军事化

我刚开始的时候一度以为“去军事化”是通过一纸协议来实现的,到现在才发现俄罗斯所谓的“去军事化”是物理层面上的意思。

目前为止乌克兰大部分的军事基地和军事工业已被摧毁,他们在半个月内从一个军工+农业大国成功蜕变成了单纯的农业大国。

可以说这个目标已经基本“打成”。俄军无论如何都不会空手而归,“牙齿”被拔掉的乌克兰已无力在未来用武力威胁有俄军“维和”的顿巴斯地区。

乌克兰工业的骄傲–全球最大的飞机安225已毁:

至于承诺不加入北约,这个协议达成的难度其实并不高。

乌克兰在2010年的时候本来就签署过不结盟的法案,只不过在2014年的时候又给改了,现在大不了再改回去。以后还想改的话只要不怕挨揍,照样可以再改过来。

这个承诺说到底只是一个纸面协议而已,当下为了停战去签这个字的压力不大。

最后是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和顿巴斯地区的独立地位。

这个是最难的,因为涉及到乌克兰内部的民意问题。考虑到乌克兰之前已经在事实上放弃了克里米亚,所以当前焦点是顿巴斯地区。

然而这个事首先看的还是西方国家的停战意愿,只要西方国家总体的停战意愿足够强,“压俄派”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成果,那么乌克兰就不得不接受失去顿巴斯地区的现实。

至于乌克兰的民意,既决定不了什么,也谈不上可靠。

再加上乌克兰本来就是西部亲欧东部亲俄的分裂格局,所以寄希望他们的民意去对抗大国意志是不现实的。

至于说泽连斯基会不会成为乌克兰的民族罪人?这根本就不重要,傀儡只要服从好主子的命令,自然会有大量的舆论资源来维护他的“英雄形象”。

当然了,如果承认顿巴斯地区独立的协议实在无法达成,那么至少会达成一个乌克兰保证不对该地区动武的协议,这将是俄罗斯的底线。

所以综上所述,俄罗斯大概率会拿到,至少大部分拿到他想要的东西。

乌克兰人的命运最终将取决于大国之间的勾兑,这样的剧本我们并不陌生。

(后文省略)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观雨大神经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icyu3vmjgcad.cloudfront.net/2022/0313/1720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