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物语:世事纷繁复杂,但一切自有定律。
01为什么我们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这话有理,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我有个亲戚,两口子本来一起做生意,后来不知怎的开始炒股,一炒就赚,最多的时候赚到了200万。
其实他们压根不懂什么是股票,就是把钱交给一个自称“行家”的人,让人家帮着炒。
轻松赚到钱后,夫妻俩大喜,索性把房子也卖了,所有的钱都投到了股票里。
结果没过多久就被“套牢”,连本带利都赔了进去。夫妻俩“一夜回到解放前”,直到现在都过得很拮据。
投资这件事,不懂的,就不要去碰,这是我早早就明白的道理。超出自身认知领域的钱,你或许暂时能够赚到,但总有一天会全部甚至是加倍偿还回去。
为什么我们赚不到超出认知范围的钱呢?这其实涉及一个统计学的规律,叫作“均值回归”原理。
这个原理是指,无论是低于或高于真实价值的状态,都有向真实价值回归的趋势,其回归趋势的强度类似于弹簧,偏离中心越远,强度就越大。最终,所有的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一个人真实的认知水平就是一个均值。当其表现出来的价值高于这个均值时,就相当于在给弹簧加力,收获越多,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一个人想要长期维持在一个远高于自己能力的状态,是不可能的。
明白了这个原理,我们就能解释清楚生活中的很多事。
02为什么批评不能改变一个人?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有一次给一批飞行员教练讲课,课堂上,他告诉教练们一条重要原则:对良好表现的嘉奖比对错误的惩罚更有效。
丹尼尔讲完后,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道:“在很多情况下,我会夸奖那些表现完美的学员,但是,下一次这些学员做同样的飞行动作时,通常都会表现得差一些。相反,对那些没执行好动作的学员,我会大声怒吼,但他们基本上都会在下一次表现得更好。所以,别告诉我们夸奖有用而惩罚没用,因为事实恰恰相反。”
教练的发言引发了丹尼尔的思考,他领悟到,这位教练所观察到的,正是“回归平均值”现象。
一般来说,只有学员的表现远远超出平均值时才能得到这位教练的表扬。但也许学员只是恰巧在那一次表现得很好,而后又变差,这与是否受到表扬毫无关系。同样,或许学员某一次非同寻常的糟糕表现招来了教练的怒吼,因此接下来的进步也和教练没什么关系,只是一种向均值回归的正常现象而已。
《非暴力沟通》中有一句话:批评不可能改变一个人。我们普遍认为,当我们的孩子、下属,或学员做得不好时,训斥是有效的。其实这只是我们把正常的随机波动看成了训斥带来的结果。
糟糕的表现常常会有提高,而好的表现则会变得糟糕。在第一天的比赛中表现很好的运动员,在第二天也会表现得不错,但还是会比第一天稍差一点;而第一天表现不佳的选手在第二天也许得分还会低于平均水平,但是会有所提升。
类似的现象有很多。比如股票价格总是围绕一条直线上下波动;聪明的女人常常会嫁给不如她们聪明的男人;富不过三代;做生意总是好一年坏一年;倒霉到极点的人会交到好运等等,无论是金融现象、社会现象还是自然现象,一种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均值回归的规律一定会出现。
03为什么做人不能“装”?
由于均值回归规律的存在,当一个人总是有意表现得比自身实际更高明时,就一定会在某一时刻露怯、出糗,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认知突围》作者蔡垒磊曾分享过一个自己的小故事。蔡垒磊念书的时候成绩还算不错,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了,但恰好蔡垒磊不会。
在蔡垒磊的印象中,谁越是不举手,老师越容易叫谁。所以他也随大溜举了手。但事情往往很“戏剧化”,老师正好点到他回答。他在万众瞩目下站了起来,用尽“平生所学”瞎说了一通,把“刻意地不懂装懂”发挥到了极致。当然结局是很悲惨的。这使他看上去比直接承认不懂要傻得多。
后来,蔡垒磊反思到,如果一个人刻意地不懂装懂,这种出糗的概率是一定会存在的。我们只能概率性地通过“装”这个行为来获得短期满足,接着就会有同等概率获得与之程度相当的挫败和羞辱。
所以,一个人是无法通过“装”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的。但很多职场人,常常因为急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而或多或少存在“不懂装懂”的现象。这是没必要的,而且有风险。装得越狠,向真实价值回归的强度就越大,就像一只气球,吹得越大,就越容易突然爆炸。
更可怕的是不自知的“装”。就是明明不懂,一知半解,但真的以为自己很懂。这涉及更深层次的思维偏差,很难纠正过来,只能依靠当事人认知上的突破了。
当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装”无益于提升自己,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时,就会活得轻松一些,因为我们只要自然地展现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就问,反而会给人留下诚实谦虚的好印象。
同时我们会明白,人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真实水平,否则,当你全力表现,自认为很优秀、很厉害的时候,可能别人正在内心里笑话你,可能,前面正有一个巨大的挫败在等着你。
04为什么“是金子总会发光”?
均值回归,能让“不懂装懂”的人现出原形,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被低估了,随着时间的流转,他的境遇也会慢慢回升。
我有一个朋友,原来在北京工作,业务能力很强。后来她因为一些原因辞掉北京的工作,回到了三线城市的老家。
由于老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朋友没法找到原来行业的工作,只能转行,一切从零开始。她的月收入也从原来的一万五降到了五千。
大家都为她觉得不值,但朋友并没有抱怨,还是拿出敬业的态度,快速地学,认真地干,结果不久就升任了主管。后来她又经历了几次跳槽,岗位和工资也一级级地往上升。不到四年,她坐上了经理的位置,收入又重新回到巅峰。
朋友说自己很幸运,但这并不是幸运,而是实力的体现。即便再换一个城市,换一个行业,总有一天,她也会回归到自己的均值。
一项调研表明,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工作流程的简化,每个人能赚到的收入,会无限接近其所能提供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说,当职场中各种无关的影响因素被剔除后,均值回归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
所以,我们无需考虑太多,也无需烦恼,只要用尽全力,努力提升自己的真实价值,抬高自己的实力“均值”就好。正如最能“成事”的剽悍一只猫所言:“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凡人看现象,智者看规律,一个均值回归原理,就能帮我们洞察很多人生中看不透的事。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就会多一丝清醒,得意时不骄傲,失意时不气馁,始终保持做人做事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