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全球化”,不是以“国家”身份融入世界,恰恰是以“去国家化”为重心,个人和企业的“国际化”,把一个个独立的国家经济实体,融合到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去。
朱海就在文章中写道:
这些误读全球化的人把“全球化问题”视为“国家间的竞争”问题,认为自己的国家在竞争中胜出了,那么他的利益就增进了。他们把全球化视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或博弈,是完全误解了全球化。
把全球化理解为“国家之间”的全球化的人,也往往持有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他们认为某个或某些国家衰败了,自己的国家就强大了。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或博弈关系来看全球化的人,持有的是一种“丛林法则”思维。事实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是相互依赖的,其他国家受灾受难,对本国居民没有一点好处。
从走私和偷渡开始,直到互联网上的智力交换,全球化的本质,从来都是“去国家化”。
但是,在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潮之下,一些人,一边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好处,一边却在幻想闭关锁国“肥水不流外人田”,以妄想达到“抑制”他国强大的目的。
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混乱的表现。
【8】
范仲淹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中写道: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
他指的“去国”,指的是离开当时的京都;“怀乡”,则是怀念故乡,思念家乡。
经过了多年自我感觉良好的打鸡血自嗨,经历了新冠病毒大疫的当头一棒,每个人都应当经历一番“去国还乡”——“去除狭隘家国观,回到人类一体大故乡”这样一种脱胎换骨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洗礼,才能够逃离农业时代画地为牢的思维,真正成长为具有人类情怀的现代世界公民。
在人类进步、发展、繁荣、幸福的道路上,所有人都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9】
毫无疑问,中国是苏联解体后,第三波全球化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没有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全部成就,都来自全球化补课、市场化补课、城市化补课,并不是源于什么独特的“中国模式”。
对此,一定要保持100%的头脑清醒言语谦逊行动谨慎。
我们不仅不应该妄想与世界脱钩,更要担心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动与我们“脱钩”。原因就是我前几天文章写的,价值观!
中国古人言: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德交者,地久天长;
以道交者,地老天荒。
今之人,当念念不忘此古训也。不要刚刚有了几个小钱,就得意忘形不知所以,忘了自己的来路和归程。
【10】
有人问:想问一下这次新冠对各国政权有何冲击?
我答:
疫情过后,宗教的力量会进一步衰弱。
同样,国家的力量也会进一步衰弱。
我估计,以后啊,国家越来越像一个超大型保险公司。
此话怎讲?我在这里详细阐述一下。
危机其实是一次全人类都看在眼里的全球总动员。遇到危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在看着自己国家会怎么做,也都在期待来自所在国家的保护。
不论钻石公主号也好,最初的疫情暴发中心武汉也好,那些撤侨最早、撤侨条件最低的国家和地区,总是给人更多的安全感,总是更令人羡慕。以后的人们寻找安全的时候,优先考虑的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
还有,一个人,总是倾向于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或者发挥同样的能力,取得回报最高的地方——后者,只能是全球化程度高的地方,因为只有那样,才可以服务更多人,进而取得更多回报。
也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有点像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关系。投保人希望用最低的保费(税收)获得最高的保障。这就是低税收国家和地区有更多的有钱人涌入、有更多的公司开业(交税、交“保”费的人多)的原因。
现代社会,工农业生产已经退居从属地位,不需要多少土地和资源,就能成就了不起的现代城市和国家。在此基础上,争夺人才、智力和有钱人的游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便是亚洲五小龙在二战后脱颖而出、在本次新冠病毒疫情中的表现,也格外杰出且迥异于传统的威权国家,也迥异于老牌欧美民主国家的原因。
2019年8月,深圳要超越香港的声音在中国大陆甚嚣尘上,我当时写了《理解六座城(纽约、伦敦、中国香港、东京、新加坡、迪拜),理解财富与文明》,专供知识星球会员。认为像中国香港、新加坡(1965年建国)、迪拜(1991年始建)能够迅速成长为全球六大枢纽城市之一,最根本的就是法治、自由(信息和货币自由)、低税。没有这些,轻言“取代”是不可能的。
【11】
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样的枷锁,首先是观念的枷锁。
但是,很多时候,身体比话语更诚实;行动比观念更诚实:
当你可以在美国做一个逍遥自在的Bob,拿着5倍薪资的时候,肯定不会愿意做一个拿五分之一薪酬的沈阳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