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政治局势正在恶化,投资者是否应该躲避一下?亚洲首富李嘉诚今年已经开始出售本地资产,据说是因为他对香港市场失去了信心。现在,分析师向投资者发出预警,由于北京方面在其承诺的民主改革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因此投资者应防范自己在香港市场的投资组合受到政治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看起来或许相当戏剧化,毕竟香港是一个资本主义自由港,自由港的政府总是亲商业的,政治因素很少被认为会成为一个风险。然而麦格理银行(Macquarie Bank)在国务院发表了一份白皮书后向投资者发出了警告。这份白皮书称,香港的自治权是一项特权,而这项特权随时都可被收回。
麦格理银行称,这份文件比向亲民主抗议者发出警告更加严重,文件暗示,为了强迫香港在政治上服从北京,北京可能会在经济上采取胁迫措施。
如果北京的初衷是吓阻香港的亲民主运动,那么这种做法似乎适得其反。
亲民主运动“占领中环”(Occupy Central)组织的一项非正式公投于上周末举行,投票数超过了70万份。这次公投为香港将于2017年举行的下一届行政长官选举提供了三种不同选择。
紧张气氛已然在变浓,“占领中环”威胁下月要封堵香港核心商业区,除非政府能拿出一个可以接受的民主选举方案。北京已经表示,在谁能成为行政长官的问题上,中央政府有最终决定权。
随着局势持续僵持,中共与香港主流民意似乎渐行渐远。
要求进行民主选举是因为在香港主权从英国手中移交大陆后的17年间,香港民众对香港政府所走的道路越来越不满。
除了一系列不得民心的领导人外,香港社会分化也日益严重,许多人抱怨生活水平下降。
在香港登上多项不平等调查的首位后,上述问题在近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香港不仅房价与收入比排名世界第一,而且亿万富豪手中的财富集中度也最高,在《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裙带资本主义指数排行榜上也名列第一。
如果这还不够,那么现在正在进行的腐败审判(受审者是香港最大开发商之一的两名高管以及一名高官)已经暴露出香港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审判过程中透露出来的不光彩的细节来看,长期以来对任人唯亲的指控并不离谱,而且政治上的确需要做出大幅变动。
但商业大亨和政府间的紧密联系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与香港的互动关系。
很多人大讲特讲北京如何慷慨地赋予香港特别地位,并让香港成为中国大陆游客个人出境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尽管这让香港的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得到了一部分益处,但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这些恩惠是有代价的。中国大陆的购物者增大了香港的通胀压力,让这个城市人满为患,而且不少人抱怨说,香港的财政资源很大一部分投入大了大型交通基础设施,而这些设施主要是为了服务这些来港游客而建的。
另外一项所谓的恩惠就是,中国政府还允许香港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因为香港实行的是港元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这就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扭曲,让香港本地人的生活变得不那么舒服。
由于人民币持续稳步升值,港币价值因此受到抑制,香港需要面对输入型通胀压力和不断削弱的海外购买力。这种情况对中国大陆游客来说是件好事,购物者们利用汇率和税项差异来从中获益。此外,有效盯住美元的政策意味着香港人银行存款的利率也接近于零,大陆企业藉此机会借入了大量低成本的港币。
尽管外界对于这种不平衡的货币体制的不安愈发强烈,但香港政府的底线是,只要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转换,就不能改变这一体制。因此,在大陆准备好放开资本账户之前,香港都必须强颜欢笑、默默承受。
在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中,引入代议民主制或最终导致人们可能拒绝接受现状,从而使得现有的全部政策重新被审视。
对于担心政治风险的投资者而言,眼下的未知数在于北京将如何应对香港民众的抗议。而白皮书表达出的意思是,中共并不打算谈判。
然而,如果中共试图强加意志,摆在他们面前的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局面。跟大陆不同,香港的资本和公民仍然可以自由“逃离”香港。
(本文译自Market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