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重庆事变,最后的挽歌》为题,论述王立军和薄熙来政治生命的完结,并认为薄熙来及其御用文人构造的“重庆模式”是共产意识形态最后的回光返照。后来发生的故事,已迅速成为历史。3月15日,官方消息传来,薄熙来垮台了。
薄熙来垮台,对于中国社会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从表面看来,薄熙来的垮台只是一场政治权斗的结束,是薄熙来政治对手的成功,薄熙来所腾空的政治权力空间,很快会被填补,而政治结构不会有明显改善,各种改头换面的政治权谋术会卷土重来。但是在民间力量快速成长而社会结构性矛盾日益激化的社会情境中,重庆事变真的只是一次精神宣泄吗?抑或其背后蕴含着更多的喻示?政治水晶球是否会继续滚动?要准确地预知未来也许是不可能的,不过依据常识和经验,社会的未来演变还是有迹可寻的。回顾薄熙来的政治陨落轨迹,我们将更接近未来政治图景。
薄熙来的意外陨落很自然的让人们回想起最近两个同等级别的中共高官的下场——前中共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和前中共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表面看来,这些人的垮台有相似的轨迹,权斗埋下伏笔,亲近助手被抓,拔出萝卜带出泥,最后自己被治罪。其次,这些人被抓,采取的都是非常规程序,充满了浓厚的宫廷政变的氛围。陈希同被抓前,还在布置反腐倡廉的任务;陈良宇被抓那天,还在看台上观看刘翔跑步比赛;薄熙来被撤职的前一天,还就《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投票呢;这些人第二天肯定都会在愤怒和悲凉中醒来,权力和光环都成为浮云,他们自身成为了他们参与塑造的一个人人自危的政治体制的最新试验品,这些都淋漓尽致的折射了极权政治生态的荒诞和血腥。
不过从社会大众的观感来分析,这三者垮台轨迹还是包括了重大不同。陈希同和陈良宇的垮台,虽然海外媒体事先有些零星放风,但是国内媒体被封锁的严严实实,大部分公众都是事后从官方媒体得到一棱半角、语焉不详的描述,更多的细节要依靠逐渐渗透开来的谣言和小道消息弥补,这个过程中,公众甚至都没有权利旁观,而是彻底的局外人。而这次薄熙来的垮台,留心的公众见证了事件发展的开端,高潮和结局,一幅相当完整的重庆事变轨迹图呼之欲出。这当然得感谢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博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主流化。
当王立军2月6日前往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开始寻求政治避难,第一时间传闻就开始弥漫开来,各种信息碎片在网络上逐步形成拼图,集聚了上千万网民的兴奋热点,一些非常不同寻常的信息,比如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2月8日王立军和国家安全部负责人从成都前往北京的机票信息,都佐证了传闻的真实性,这种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暴露,使得官方失去了信息操控的时间和空间。从王立军事件引爆以来,和薄熙来相关的各种信息,很容易就成为网络热点,薄熙来的命运就是公众反复议论,甚至是翘首以盼的。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2012年人大会议期间,薄熙来每天的面部表情都被记录,都被反复猜测和解读,成为他政治命运的晴雨表,公众期待某些戏剧化结局的心理是共通的,都知道薄熙来的日子不多了。而当温家宝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指责重庆市委市政府必须深刻反思的时候,人们明白,结局临近了。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王立军事件引爆以来,公众不仅全程围观了过程,而且进行了密密麻麻的评论和质询,这让重庆官方无法自圆其说,而薄熙来左支右绌,反应失当,客观上加速了他的垮台。千百万网民围观所形成的无形压力,强化了权力斗争的烈度,挤压了政治黑箱交易的空间,祛除了政治神秘感,这种广泛意义上的民意在场将对未来的政治运作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其实如果把视角往前追溯,我们会发现,冲击薄熙来政治前途的民间力量引擎早已启动,某种意义上,薄熙来不仅仅输给了其政敌,更是被民间力量所拖垮的。
薄熙来凭借政治贵族身份,仕途上可谓一帆风顺,从大连市长,到辽宁省长,再到商务部长,跻身最高政坛的趋势十分明显,只是在中共17大之后,薄遭遇政治挫折,被发配到政治上无关大局的重庆当市委书记。可以想象,一向顺风顺水、刚愎自用的薄熙来,自然不会轻易接受这种挫败。因此其到重庆之后,利用最高层在意识形态上的鸵鸟姿态——那就是表面不肯放弃红色意识形态,实际上已经走的是权贵资本主义道路,主动出击,唱红打黑,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利用民意,收买媒体,打造中共正统传人的形象。从中共地方政治传统来看,薄的作法相当强势,反映了其政治人格中狂飚之一面。在一段时间内,由于高层政治权威的弱势,尤其是中共在意识形态上长期的贫困,因此对薄熙来的自主动作,无法做出任何约束和训诫,反而不断被薄熙来所主导的话语体系所挟持,最高层政治人物到访重庆的动作,都被解读为替薄站台和背书,于是红色话语泛滥,重庆成为另类政治中心。一时之间,邓氏改革开放和回归中共正统,作为两种未来图景,平行存在,中国向何处去不再有明确答案,一些忧心忡忡的人,惊呼文革要重新再来。
不过,薄熙来没有预料到的是,他的政治谋划一开始就被一个面貌模糊不清的第三者的阻击。这个第三者,抽象的说,就是公民社会的话语权,就是民间社会发育的势能,她没有名字,没有组织,她是一个宽泛意义上的社会力量共同体。这其中,有大量自主表达的草根意见领袖,有秉持现代新闻理念的媒体人,有富有学养的知识人,还有对法治理念没有彻底灰心的法律人,还有无数拥有一定财产,拥有公民权利意识的中产阶层,这错综复杂的庞大人群,站在红色意识形态的对立面,站在重庆模式的对立面,他们的发声,转发,评论,甚至谩骂,都直接间接的塑造了一种声势强大的网络舆论,他们和薄熙来控制的舆论阵地短兵相接,搅乱了薄熙来的舆论布局,败坏了他的政策声誉,最终破坏了薄熙来的政治美梦。
薄熙来最大的失误是对快速成长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的误判。长期拥有权力所形成的傲慢,使他忽略了民间社会已然成为一股独立力量的事实。其实,经过30多年经济发展,随着观念和文化多元化演变,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的生长,中国公民社会已经自我成长,自我赋予公共角色,自我获得博弈实力。虽然当下社会依旧千疮百孔,矛盾重重,公共认知紊乱,权力腐败,政客弄权,但是民间社会毕竟已经置嵌到现代化过程中,类似文革这样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癫狂症状,已经没有再发生的能力,薄熙来在政治理念上的逆潮流而动,早已注定了其垮台的命运。这也是对所有政治家的一个必要警示:不要站在普遍人性的对立面,不要站在历史进程的对立面。
如今,薄熙来所代表的红色意识形态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而摆在人们面前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走向新的政治图景?反制薄熙来式的政治人物的民间力量能否推动政治结构的改善?路径也许是待定的,但答案却是肯定的:因为一个政权的政治合法性终究是要由民众来赋予的,而不是由少数政治人物创设的。恐惧已经消退,公众政治参与热情已经激活,这已然是一股最重要的力量,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图景已经喷薄欲出,“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