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来,拜中国廉价且勤奋的劳动力之赐,专家无不吹捧中国的世纪将来临,中国GDP也在过去5年持续二位数成长。甚至这波金融海啸后,还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将率先复苏,并扮演拯救全球的火车头要角。
然而,据财富杂志报导,中国经济在出口与固定投资骤降之下,失业率窜升,整体经济依旧疲弱,自身已然陷入硬着陆的困境中。而中国为稳定人民币汇价,将大把外汇存底换成美国国库券,如今却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如同将船锚抛向一个溺水之人,既恨透美国,却又无可奈何。
2001 年北京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全球跨国企业无不涌入中国投资,缔造中国制造、全球行销的强大趋势。去年美国金融海啸来袭时,部份经济学家曾主张二分法(decoupling),认为中国与全球衰退绝缘,未来将持续高成长,甚至带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但是事与愿违,全球经济衰退直接冲击占中国GDP比重近40%的出口。去年第四季中国出口骤降17%,若无意外,此一衰退的趋势将持续至美国经济复苏为止。
其次,占GDP产值40%以上的固定投资的增长也大受影响。2000年以来,中国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大举扩充产能,尤其8年来外资企业家数更由36.4万家,快速增加到去年底的66.1万家,此一现象让伦敦的经济学家黛安娜·乔伊列娃(Diana Choyleva)直呼“太夸张”。
过去大举扩产的厂商,此时大规模关厂、裁员,中国的固定投资增长显然已触顶反转。劳动市场供过于求,玩具、纺织业如此,连向来绩优的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2003年刚启动的上海晶圆厂也裁员1,500位员工。
新近失业的李中和(Li Zhong-he)在东莞玩具工厂任职10年,一路从作业员晋升到月薪250美元厂房主管,如今工厂关闭,只好返乡待业。据估计中国有1.15亿人口,都陷入这种失业的生活困境中。
裁员造成失业率攀升,势必影响中国内需的增长。美国商务部来自上海的报告指出,去年11月询问108家外资企业,40%的企业表示中国内地的需求年增率下降 10%。目前仍有许多经济学家坚信,中国将成为带领全球走出衰退的“火车头”,对此,乔伊列娃相当不以为然,证券圈著名的经济学家谢国忠更直言:“绝不可能。”谢国忠进一步表示,现在不是“中国会不会硬着陆的问题”,而是“硬着陆的情况有多严重的问题。”
去年11月,中国推出5,650亿美元,占GDP 8% (高出美国版的5.6%)的刺激方案。那些坚信中国将快速复苏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立论基础都建立在对中国政府的信心之上。只是三个月后的今天,刺激方案的具体内容依然模糊空泛。
中共政权希望藉此创造2千万人的就业机会,否则庞大的失业游民,将成中共国家主席胡锦涛寝食难安的梦靥。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马军(Jun Ma)认为,在中共推出刺激方案下,本季中国GDP可望增长7%。即使如此,这对于就业市场的帮助,其实相当有限。
过去几年,由于具备廉价优质劳动力的比较利益,中国吸引大量外资投资,不断出口累积外汇,也造成经济持续的快速增长。然而,2008年中国的经常帐顺差占GDP达8%,创历史新高,全球贸易伙伴无不分外眼红,贸易摩差一触即发。
这次的全球衰退,摆在各国领导人前面的道路完全是未知的领域(terra incognita)。纽约的中国经济专家罗森(Dan Rosen)认为,美国应该多储蓄、少消费,而中国储蓄率达20%以上,或许就要与美国相反,要多消费、少储蓄。
但要让中国民众多消费,难度很大。中国民众的储蓄金,主要存放在国营银行,而国营银行受政府控制,出于政治理由,资金主要贷放给国营企业,如此形成浪费与无效率。
金融风暴发生后,中国银行在嘲笑重效率的欧美银行惹起这场祸端的同时,其自身的金融体质实际上也令人担忧。中国银行体系若不改革,资金运用持续如此无效率,中共政权对内需的刺激恐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