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调查在中国所受的法律限制
——略谈皮尤中心有关中国的调查数据
这几天一条题为“美国‘皮尤中心’最新调查:中国人对国家前景最乐观”的新闻不仅在中国的网站上不胫而走,也引起英语世界的关注。其主要内容是:“皮尤”(Pew Research Center)所发布“全球态度调查计划”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对与中国未来走向和经济发展持积极态度,有86%的被访者表示对国家走向感到满意,有82%的被访者对于中国经济也表示满意和认同。结论是: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乐观态度位列24个被调查国家之首。
由于这项调查与中国人的日常感受相差太远,引来国人许多质疑,有人谈到样本的偏颇。这些当然都是问题,但更严重的问题即中国的涉外调查(含海外机构或任何个人在内)受到政府法规的严格限制却未被揭穿。
调查者本人当然知道这些法规的存在,但却必须假做不见。因为只要承认这点,这一调查的可信度及其学术价值将被质疑。这是我来美国以后反复多次与美国的中国学界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现在看来有必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揭示这一点,虽然这会引起许多人非常不快。
曾有一段时期,到中国做调查是美国大学从教者积累学术资本最便捷的方式,其间也发生许多故事。我曾于2004年1月写过一篇文章――“警惕包裹在学术外衣下的谎言”(http://www.danke4china.net/szpl/69.htm),分析了在中国调查受限制的事情。事后,我在《雾锁中国》一书的第一章(P82)与注解11里专门介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组织、个人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的,应当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涉外统计调查资格的机构进行。这方面的法规性文件主要有:2004年以前是《涉外社会调查活动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3月15日发布),2004年10月13日以后,是以“国家统计局令第7号”之名公布的《涉外调查管理办法》,两部法规是继承与完备的关系,主要原则相同。此外还有《涉外社会调查项目申报须知》等等,这些均非秘密文件,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可查到。
按照上述法规规定,所有涉外调查只能由国家统计局民间与涉外调查管理处批准认可的机构负责,从 2000年7月28日至2008年5月,共有10批机构先后取得“涉外社会调查许可证”。法规对调查有各种各样的严格限制,这里只提两条最主要的限制:中共政府在《统计法实施细则》与《涉外调查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两点:第一,中国境外的组织、个人需要在中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时,不得自行调查,应当委托中国境内具有涉外统计调查资格的机构进行。而这一“调查资格”,必须由国家统计局民间与涉外调查管理处审查批准。第二,调查所得的全部数据资料在交付境外委托方前,必须经由政府部门审核同意。
解释至此,读者应该明白,委托中共政府指定的调查机构从事调查,以及政府对调查结果审核这两条规定,等于为调查设置了两道过滤网。经此过滤之后,调查结果已经失去了所谓真实性与“科学性”。皮尤在中国做调查,当然也必须遵循上述有关法律。
皮尤的态度不值得讨论,因为这只不过是其商务行为而已。值得讨论的是中共政府对此的态度。中共当局非常清楚在自己的严格把关之后,这类涉外调查数据已经不能反映中国的真实民意或情况。它之所以乐于大张旗鼓且断章取义地宣传这份调查,目的无非是再涮一把可怜的子民:“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多有希望呀!外国权威调查机构都科学地证明不满者只是极少数而已。”只是此举不过再度证明中共当局的政治智慧极其有限,中国人整体上无论如何也比毛时代要聪明一些,不会在看了中国官方媒体有关这份报告的报道之后,愚蠢得去怀疑并否定自己对生存环境的感受,转而去相信“皮尤”这份与自己生活常识相差甚远的调查。
综上所述,与其说中共当局愚弄了国民,还不如说它愚弄了自己。这种愚弄,有如当年“洪宪太子”袁克定自制一份独一无二的“《顺天时报》”,满载拥护恢复帝制的劝进文章,去哄他老子袁世凯开心一样。
何清涟
美国"皮尤中心"最新调查:中国人对国家前景最乐观 |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7-23 |
环球时报(阿波罗网编者注:党媒龙头)驻美国特约记者王启超报道 美国知名调查机构“皮尤”所发布“全球态度调查计划”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对与中国未来走向和经济发展持积极态度。调查称,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乐观态度位列24个被调查国家之首。 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阿波罗网编者注:中共也特意成立了一家《国际先驱论坛报》以混淆视频)22日报道,“皮尤全球态度计划”调查显示,在受访的中国百姓中,有86%的被访者表示他们对国家走向感到满意,这一数据要比位列第二名的澳大利亚高出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有82%的中国人对于中国经济也表示满意和认同。 皮尤调查还显示,中国人对于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表现出了普遍的乐观情绪,96%的中国受访者相信中国将成功举办奥运会,并认为奥运会能够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国际先驱论坛报》援引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中国专家莫非的分析说,中国对于奥运会的全民动员可能在西方国家是难以想象的。“难以想象伦敦的出租司机会根据准则穿着正装,为奥运会学习100个中文单词。” 报道认为,中国人自信心的增长也显露出英语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重要地位有衰退之势。皮尤调查显示,在受访的美国人中,只有23%的人满意美国的国家走势。
何清涟简历 |
何清涟,女,1956年生,中国湖南省邵阳市人。
1983年毕业于中国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复旦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湖南财经学院,暨南大学经济系任教。
来美国前居中国深圳,供职于《深圳法制报》社。近年来专门从事中国当代经济社会问题研究,尤其是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资本形成的特点,政治资本、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等各种社会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家、社会和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冲突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中国及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1999年6月14日“亚洲之星”专号曾将本人评为“亚洲之星”(50 Leaders at The Forefront of Change,THE STARS OF ASIA),中国的三联生活周刊(1999年11月28日)将其列为影响中国的二十五位时代人物之一。
*日本外务省曾于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间邀请本人访问该国,美国国务院新闻文化署曾邀请本人于2000年5-6月间访问美国。1997年至 2000年,本人曾先后至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爱知大学、日本东京青山学院、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做过短期访问。
*2000年本人因发表于《书屋》杂志上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一文而受整肃,此事有海外多家媒体报道。
* 2001年6月中旬被迫离开中国。
* 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在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斯塔腾学院做访问学者;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
现在本人的兼职有: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权(纽约)高级研究员。
主要著作:
1、《人口:中国的悬剑》,该书收入《走向未来》丛书中出版(1988年3月),1996年此书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收入《希望书库》再版,该书库由中共建国后出版的所有书籍中共遴选五百本,各印一万册,分送全国一万所希望小学。
2、《现代化的陷阱──中国当代经济社会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国外版名《中国的陷阱》(1997年9月出版)。本书对中国改革以来有关国家资源分配领域内产生的经济问题,以及这些经济问题产生的制度环境,尤其是权贵私有化进程及各种事后不良社会反应进行了深刻剖析。此书在中国大陆已有《读书》、《粤港信息日报》、《南方周末》、《书屋》、《天涯》等数百家报纸杂志发表专栏评论。
1998年10月8日美国《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October 8, 1998)亦发表长篇评论China, The Great Leap Backward,推介了这本书。随之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等二十余家报刊杂志也予以报道。英国、法国、挪威、新西兰、瑞典、荷兰等国的报刊杂志电视台等也都采访过本人,并对此书做过报道。该书当年被全国众多报刊列为中国畅销书榜首,亦被席殊书屋举办的一次由全国五十位著名学者担任评委的民间学术评奖活动评为1998年度中国十大好书之一。该书在2000年中国的“长江《读书》奖”读者评选中被评选为最佳书而获“读者著作奖”。
2002年11月,《现代化的陷阱》日文版一书由日本草思社出版。
2003年10月,《中国现代化的陷阱》(即《现代化的陷阱》)修订版由香港博大出版社出版。TaiwanNews 出版社于2004年1月以《中国的陷阱》为名出版修订版。
2006年10月,《中国现代化的陷阱》(修订版)德文版由德国汉堡研究所出版社(Hamburger Edition)出版。
3、《经济学与人类关怀》(论文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4、《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论文集),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5、参予《中国现代化史》的撰写工作(写第一章和第六章)。此书由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出版。
6、参予《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的写作,撰写“国家资源的分配”一章,该书1997年3月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
7、《中共政府如何控制媒体》(Media Control in China),此为10万字的研究报告,由中国人权资助研究。
该书的完全本(20万字)的日文译本已经由日本扶桑社(Fuso-Sha)于2005年1月出版,书名为《中国的谎言》。2006年3月,该书增补修订后以《雾锁中国――中国大陆控制媒体策略大揭秘》之名由台湾黎明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纽约时报书评》于2005年1月24日发表书评介绍《中共政府如何控制媒体》。(China: Wiping Out the Truth, by Perry Link,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February 24,2005.)
8、研究报告:
主要学术论文:
1、“清末大量外债及其分析”,《财经研究》,1986年12月。
2、“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和人口压力的关系”,《中国农史》,1987年第4期。
3、“清代的人口压力和租佃形态”,《江淮论坛》,1987年第6期。
4、“人生与历史”,《书林》,1987年第7期。
5、“封建商业繁荣的背景分析”,《探索与争鸣》,1988年3月。
6、“梦想与命运”,《书林》,1989年第7期。
7、“家族本位与中国商人精神”,《思想家》,1988年创刊号。
8、“‘经济人’与‘道德人’:两种财富观的比较”,《二十一世纪》,1990年12月号,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出版。
9、“中国当代农村宗法组织的复兴”,《二十一世纪》,1993年4月号。
10、“中国股份制:社会主义的免费午餐”,《二十一世纪》,1994年2月号。
11、“九十年代的圈地运动”,《二十一世纪》,1995年6月号。
12、“中国当代的资本原始积累”,《二十一世纪》,1996年4月号。
13、“农村基层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兴起──与王旭商榷”,《二十一世纪》,1997年6月号。
14、“世纪之交中国将面临的金融危机”,《二十一世纪》,1998年12月号。
15、“财富与贫困──现阶段贫富分层评析”,《东方》,1995年第5期。
16、“权钱交易:中国当代寻租活动的特点、途径及社会成本”,《东方》,1995年第6期。
17、“人口问题:古老的祭坛”,《东方》,1996年第2期。
18、“股份制:逆境中的政策选择”,《开放时代》,1997年九、十月号。
19、“为经济学引回人类关怀”,《读书》,1996年3月号。
20、“经济学理论与屠龙术”,《读书》,1997年3月号。
21、“金融危机挑战经济奇迹”,《读书》,1997年12月号。
22、“改制王牌不能滥用”,《读书》,1998年1月号。
23、“适者生存与有闲阶级”,《读书》1997年第3期。
24、“财富的困扰”,《天涯》,1996年第6期。
25、“灰色女性及其它”,以未名的笔名发表于《天涯》杂志,1997年第2期。
26、“学术泡沫与国情研究”,《天涯》,1997年第4期。
27、“什么样的发展?”,《天涯》,1998年第1期。
28、“中国当代经济伦理的剧变”,由香港大学文化研究所收入《中国近现代经济伦理论文集》中出版(1998年)。
29、“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研究》〖美〗,1999年第1期。
30、“中国经济的断裂带——中国经济隐患分析”,《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此文被海内外10余家报刊杂志转载刊登。
31、“学术泡沫“儒家资本主义”的破灭”,《粤港信息日报》,1998年10月10日。
32、“S市乡村社会的重组过程─S市罗H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调查”(本调查是本人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所做的课题报告,全文45,000字)。
33、“当代中国的社会认同危机”,《当代中国研究》〖美〗1999年第3期,此文被译成法文发表于法国总理府文件集。
34、“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书屋》,1999年第4期。
35、“胡雪岩现象与中国三代商人”,《天涯》,1999年第6期。
36、“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书屋》,2000年第3期。该文已被译成英文,发表于英国New Left Review。
37、“走到尽头的小农经济: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对话”,合著者程晓农,《当代中国研究》,2001年第3期。
38、“中国妇女地位变化的社会环境分析”《当代中国研究》》〖美〗2001年第2期。
39、“中国改革的得与失”,《当代中国研究》〖美〗2002年第1期。
40、Academic Freedom in China(学术自由在中国), Academe, May-June 2002.
41、A Volcanic Stability(火山中上的中国),Journal of Democracy, January 2003.
42、“中国威权统治下的现状及其前景”,《当代中国研究》〖美〗2004年第2期。
43、“国家角色的嬗变:政府作为的非正当化趋势分析”,《当代中国研究》〖美〗2006年第3期。
另有其它各类时政评论与社会评论二百余篇。
主编书籍:
《20世纪后半叶历史解密》,香港博大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