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章博士简历
1948 出生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幼年移居北京,在北京完成小学与中学教育
1965 毕业于北京市第19中学。是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称北京医科大学,现并
入北京大学称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医疗系
1971 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1971~1976 外科医生(青藏高原)
1977~1979 从事心血管基础医学研究
1978 考取第一批公费留学生
1979 上半年北京留学集训
1979 留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1982 荣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哲学博士学位。
为中共建国后在北美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
1982 创办海外民运刊物《中国之春》
1983 创建海外第一个民运组织“中国民主团结联盟”,担任第一、二届主席
1989 参与创建中国自由民主党,担任第二届主席
1998 一月份,潜入中国大陆推动筹组反对党活动,二周后被中共逮捕并驱逐出境
1998 二月份,参与创建中国民主正义党,出任发言人和中国民主运动干部学校
理事会顾问至今
1998 六月份,出任中国民主党海外筹备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顾问委员
2000 二月份,出任中国民主党海外总部顾问至今
2002 七月份,王炳章带岳武,张琪学国父孙中山准备从越南进入中国大陆
广西发动武装起义。中共国安害怕王炳章起事潜入越南北部绑架王炳章
等三人。现在王炳章被中共国安关押,岳武已回到法国。
王炳章他们是一群愿化作惊蛰之雷的留学生
一九七九年十月,在中国的第一批公费留学生中,有一个名叫王炳章的学生,他 踏出了国门,来到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蒙特利尔临床医学研究所学习,一九八零 年一月注册为研究生,一九八二年九月,获得了麦吉尔大学医学院实验医学哲学博 士学位。他,就是《中国之春》和“中国民联”最初的发起人之一。
对于王炳章作为留学生毅然参加了中国民主运动的思想动机,王炳章在他的题名 为“为了祖国的春天——弃医从运宣言”中,有清楚的阐述,他写道:“我是一名 中国医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在校时参加文革,当过红卫兵头头,发觉上当而隐 退。毕业后,以“老九”放逐于青藏高原,在通天河畔,唐僧当年西天取经的晒经 石旁,慕玄奘出国学经之胆略,抒屈原“离骚”之情怀。……一九七八年,我考取 第一批公费留学,一九七九年上半年,出国集训期间,西单民主墙运动蓬勃兴起, 给祖国带来了初春的气息……然而,魏京生的突然被捕,震撼了我的心灵,使我陷 于深沉的思考之中。出国前,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语重心长地嘱托:在国内,你已 在医务界崭露头角,今天,你飞出了牢笼……在民族需要时,你应成为一个医学挽 留不住的人。”(见《中国之春》创刊号王炳章:“为了祖国的春天——弃医从运宣 言”。)王炳章的这段自述,体现出他和中国民运的血缘关系,事实上,以后很多加 入“中国民联”的中国大陆留学生和出国人员,都有着同王炳章相同的经历和感受 。
王炳章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繁重的学业,并未挤掉他对中国形势的关注和对民 运问题的研究,随着中国大陆形势的日益严峻,魏京生的被审、王希哲的被捕,“ 苦恋”的被批判,使他更感受到“医学挽留不住”的沉重的责任感。这时,他认识 了另一位中国大陆的留学生李林(磐瑞文),相同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抱负,使他们结 合到一起了,这一段时期,他们围绕着如何在海外筹建中国民运组织的问题,做了 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总体构想、策略研究、草案计划以及争取捐款等等。一九八 二年九月,王炳章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十月,他便携带着成立《中国之春》民运 组织的计划来到了纽约,也许纽约是世界上的最大都会的缘故,使他认为这里是开 展海外中国民运的最合适的地点。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同另外两名中国大陆留学生 ——宦国苍和梁恒见了面。宦国苍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道:“我与王炳章长谈 了几个小时,内容是对中国局势的看法,王表示希望一起合作,在海外成立一个反 对派组织,将国内被镇压的民运活动进行下去。我当时也觉得有在海外发展民运的 必要……王炳章先生说服了梁恒先生,然后王、梁二人一起说服了我,同意合作共 事。”(见《中国之春》第一一六期宦国苍:“我与中国之春”)宦国苍还写到:“ 王炳章先生是带着一个计划来纽约的,他是《中国之春》的真正发起人。他提议, 为了继承北京之春民主墙运动,这个组织应命名为《中国之春》。”
十一月十七日,王炳章作为《中国之春》的对外发言人,在纽约希尔顿旅馆五二 四房间举办了首次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参加记者招待会的有“美联社”、《 美洲华侨日报》、《申报》、《世界日报》、《北美日报》、《中国时报》、《华 语快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以及“路透社”、“中央社”等,中共 的“新华社”也接到了邀请信,但拒绝出席。会上,王炳章宣布了两件事情:一、 中国当代的民主运动并没有倒下去,她将以更加成熟的姿态重现中国和世界的政治 舞台。中国民主运动在海外的喉舌——《中国之春》杂志即将创刊发行;二、王炳 章本人决定弃医从运,专职从事海外的中国民主运动,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几乎 纽约所有的英文、中文报纸,都以显著版面报导了这一消息,造成了轰动一时的效 果。之后,美国的《时代周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 》、《巴尔的摩太阳报》、《匹兹堡消息报》、《华盛顿时报》,加拿大的《环球 报》、《蒙特利尔消息报》、日本的《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 、《世界报》、《自由》杂志、法国的《解放日报》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大报, 均对《中国之春》都作过不同程度的报导,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十一月二十四日 ,王炳章代表《中国之春》,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第一次公开演讲,演讲的主要 内容是宣传和阐述《中国之春》的宗旨。这一次演讲同样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效果 ,据《中国时报》十一月二十七日报导:“演讲会于晚上七时开始,到九时三十分 结束……哥大物理系大楼四二八室只能容纳二百个座位的空间,为将近四百名听众 挤得水泄不通……整个演讲会显得十分平静,听众倾听王炳章的谈话,间或出现掌 声及笑声,没有人以任何不良的态度对待他。观众的发问透过字条传达,由王炳章 作选择性的回答,没有人提出异议,也没有人提出追问,全场自始至终,除了主持 者的程序处理之外,皆是王炳章一个人讲话的声音。”
也就是在这个演讲会上,于一九八一年就在纽约成立的另一中国大陆的民众团体 “纽约中国大陆新移民联谊会”(现更名为“中国移民协会”)发表了声明,强调“ 中国大陆新移民联谊会”将配合《中国之春》,全力支持中国民主运动。声明指出 :“中国大陆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 团结海内外一切民主力量,造成浩大的声势,克服万难,坚持不懈,才能促成中国 之春早日实现。”“中国大陆新移民联诣会”,其成员是由来美的中国大陆移民及 留学生组成,其中不乏教授、工程师、艺术家、医生等高级知识分子,该会的第一 任会长薛伟(当时以留学生身分向美国政府申请政治庇护)及现任会长杨怀安(教授、 访问学者),后来均成为“中国民联”的重要成员。
这之后,《中国之春》便把工作重点放在留学生身上,不失时机地在加州大学柏 克莱分校、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休斯敦大学、南迈阿密大学 、马利兰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伊理诺理工学院、匹兹堡大学、康乃尔大学、布 朗大学、哈佛大学法学院及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进行演讲或参加有关座谈会,通过这 些活动,使各国人士对《中国之春》民主运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少中国大陆留 学生也因此加入了《中国之春》的行列。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中国之春》创刊号出刊了,该期的主编为李林(磐瑞文), 执行主编为黄立(宦国苍),编辑有五名来自国内、四名为中国留学生,其实真正进 行《中国之春》编务工作的,是李林、黄立、王炳章、梁恒以及打字员徐晓云五人 。发表的主要文章是:“发刊词”、“告海内外同胞书”、《中国之春》编辑部第 一号决议”、“中国当代民主运动的回顾和反省”以及王炳章的“为了祖国的春天 ——弃医从运宣言”,《中国之春》通过“发刊词”说:“《中国之春》是在中国 民主自由这棵希望之树的幼苗被邪恶势力砍倒之后,从伸延出来的根上,生长出来 的一棵新的枝芽。她的根深扎在国内,能够直接吸收祖国大地的营养;她的枝叶发 展于国外,能够沐浴更多的自由与民主的阳光。”并在“告海内外同胞书”中,阐 述了《中国之春》的宗旨:“我们国家和民族处于历史的转折的开头,《中国之春 》毅然举起反对封建专制,反官僚特权的旗帜,为在神州大地实现真正的民主与法 治,自由与人权鸣锣呐喊。”
该期杂志和后来越来越办得精美的《中国之春》比较起来,显得即粗糙又简陋。 但当时的编务人员却为之倾尽心血,这一点,在该期的“编者的话”里,有真诚的 坦露:“《中国之春》创刊号终于出现在读者面前了,虽然这个刊物在我们心中酝 酿已久,但当我们投入工作时,却发现我们在海外创办一个刊物的实际工作经验实 在太少,虽然我们得到一些热心朋友的协助,我们仍觉得这个创刊号比我们预期要 达到的水准还相差太远,这只能怪我们的经验不够和人力不足。”
《中国之春》永远忘不了那些给它以无私的热情支持的侨界朋友们,当时,为了 把宣告《中国之春》成立的新闻发布会开好,“时代周刊”杂志的资深研究员姜敬 宽先生四处奔波,向美国的重要报纸和新闻社发送信息,并亲自安排,商讨开会地 点,并在会上充当义务翻译。前“华语快报”社长、现香港“百姓”杂志社主编陆 铿先生,不辞辛苦地帮助《中国之春》在香港迅速打开局面,印刷并付诸发行。“ 世界日报”资深记者李勇先生,热情地带着《中国之春》人士走访华埠的每家商店 、企业、并吁请他们的支持和捐款,曾任过中华公所主席的梁声泰、梅伯群、陈炳 基等侨界领袖,经常把《中国之春》人士请去开会,促膝交谈,对《中国之春》的 成长至为关心。另外,和《中国之春》建立起朋友关系的还有不少侨界人士,著名 的学者和作家、报人,如:陈香梅、许倬云、余英时、郑竹园、夏志清、唐德刚、 段克文、司马璐、丛苏、邱宏达、谢扶雅、孙启堂、郑心元、徐松林、阿修伯、李 东勃、杨文瑜等。这里还要特别提及的,是最早的几期的《中国之春》的印刷,都 是交给纽约的EXPEDI印刷厂,该厂老板陈宪中,是纽约文化界的名人,来自台湾的 留学生,老保钓分子,同时也是《中国之春》和中国民主运动的热心支持者,他不 仅同意以赊帐的方式承印《中国之春》,还亲自和编辑们一起安排版面、贴邮票、 送杂志。编辑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说,那时,我们在美国连怎样打字、排版、 找美工、做版、清样都不会,所以,每当把稿样送到陈宪中先生的办公室,心里就 忐忑不安,深恐他嫌我们功夫浅,糟蹋了他垫出来的纸和人工,但他总是鼓励我们 ,笑嘻嘻的,甚至帮助我们做琐碎的事情。
那时,《中国之春》的编务人员,生活是相当清苦的。他们每月的工资仅四百元 ,只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打工仔”的工资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在房租昂贵的纽 约还不够租一间象样的住房,但每日的工作量却在十多个小时,往往是一扑在办公 桌上,就从早直忙到深夜,据第二期担任主编的汪岷回忆道:“宦国苍住在全市最 穷的哈林区,我和王炳章住在哥伦比亚大学旁边一间旅馆不像旅馆,学生宿舍不像 学生宿舍的屋子里,《中国之春》第二期、第三期就是在这个宿舍里编出来的。” (见《中国之春》第一一六期汪岷:“中春人”)。薛伟回忆道:“我的一部五百美 金买来的旧汽车,成了接送王炳章到机场的唯一的交通工具,有一次刚送他去肯尼 迪机场,回来的路上汽车方向杆失灵,差一点酿成大祸。”(见《中国之春》一一六 期薛伟:“早春的日子”。)可见当时《中国之春》在经济上的窘困状态。
《中国之春》创刊号问世后,在纽约的华人社会,其争购、抢阅的情景,简直就 像过节一样热闹,曾担任过义务送寄杂志的薛伟写道:“我还开车到纽约的中文书 店和杂志摊逐一发行寄卖,受到热烈欢迎……有一个联谊会的会员王仁杰老先生, 在自己的地摊上叫卖《中国之春》,半天就售出了一百本……由于第一期供不应求 ,后来又加印了两千本。王炳章见到《中国之春》杂志如此受欢迎,非常高兴,决 定从第二期起将一元一本的售价提高到二元五角。”(见《中国之春》一一六期薛伟 :“早春的日子”)为杂志销售价一事,当时《中国之春》内部还曾引起过一番争论 。
随着创刊号的发行,以及《中国之春》人士在美国各地的巡回演讲,宣传,《中 国之春》不仅在留学生中,同时也在中国大陆的移民及其华人社区中,造成的影响 越来越大,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是非常感人的,那时,《中国之春》在唐人街孔子 大厦建立了第一个公开联络站,并设立了两个邮政信箱,但是,当《中国之春》人 士第一次去取信时,邮政信箱却空空如也。大家心里正在纳闷,向邮局查询,才知 由于信件太多,邮递员简直无法送,只有改用邮袋来装。那天用汽车运来的邮件就 有足足两大袋,人们对《中国之春》的热烈反应,充分说明了民主的理念深得人心 。来信有寄自美国、台湾、香港、日本、欧洲各国的,甚至也有极少数寄自中国大 陆的。一位叫陈伟宝的留学生写道:“你们勇敢地发起了这一运动,提倡实行民主 ,使我内心的挣扎,产生了一个归向,希望你们《中国之春》成为我的精神俱乐部 ,更盼望有更多的中国留学生,都来支持,把《中国之春》运动发展成为救国事业 。”日本华侨陈明照写到:“您们在美洲创办《中国之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 民主运动方兴未艾,接棒有人。无论中共如何地残酷迫害,民主运动坚韧不拔的根 枝总将吐芽、开花、结果”(均见《中国之春》第二期)尤为可贵的是,有一位刚移 民来美的车衣厂女工,由于文化低,字写得歪歪斜斜,信内附有十元美金,她说: “在报上读到有关《中国之春》的报导后,激动得流泪,中国要民主,这是人民的 心声。……我才从中国大陆移民出来,在车衣厂做工,生活非常窘迫,但为了中国 的民主事业,我愿意拿出一点钱来,作一个小小的贡献,今后,只要我还活着,能 做得动活,我都要为《中国之春》做一点小小的捐献。”当然,来自反面的意见也 有,比如,有的来信谩骂《中国之春》和王炳章是“叛徒”,“民族的败类”等等 ,这类信件,一些可能是受中共在海外的团体的唆使,一些也可能是出自他们自身 的认识水平,但不管怎么说,一石惊浪,各种意见都表达出来了,这也证实了《中 国之春》在海外的中国人中确实造成了影响。
---------------------------------------------------
薛伟小档案
薛伟(Xue, Wei)原名王元泰(Wang,Yuan Tai),是四川汉人,1950年生于成都市。
1966年进入四川外语学校俄语师资专修班学习,后在重庆任中学俄语教员。
1970年以“阴谋偷越国境,叛国投敌罪”被中共判处10年徒刑。1978年8月,被重庆市人民法院平反。
1980年10月自费来美。
1981年在纽约成立“大陆新移民联谊会”,任会长。此会是海外首创的民运组织。
1982年参与创办《中国之春》,负责其发行工作。
1983年当选“中国民联”总部委员,并任《探索》杂志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1986年8月创立“中国大陆政治避难协会”,任会长。同年当选为“中国民联”监察委员会主任,并连任3届。
直至1991年,任“中国民联”总部办公室主任兼《中国之春》经理和编辑委员。
1993年,《北京之春》复刊,任编委兼经理至今。
现居美国纽约。
《北京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