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风情画 繁华背后 上海市井生活艰苦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民生 > 正文
上海风情画 繁华背后 上海市井生活艰苦
从今年九月一日起,上海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调高为每月七百五十元人民币(约三千元新台币)。这个数字和我对上海的印象,有相当大的落差。

    上海发展飞快,大楼林立,车水马龙,时髦男女穿梭往来,某些地方乍看之下像纽约。走进大厦背后的胡同里,当喧嚣沈静,你会发现上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位住在狭小胡同里的大妈说,不久前她感冒到医院就诊,医生说要打三天点滴,医药费六百元人民币,吓得她拔腿就跑,买成药吃了。大妈是退休的职工,每月领一千多元退休金,最怕生病,可说谈病变色。

    在大妈的眼中,医生是穿著白衣的「白狼」,随时吞噬上门求诊的寻常百姓,动不动就要求打点滴,问题是,有多少人看得起病。面对病情,胡同里的人家是轻病买药,中病拖延,大病等死。大妈边说,边叹气。

    讲到最低工资标准,上海市的劳务工并非人人享有低保权益。从事钳工的小王,每月工资六百九十元,工作性质是「按件计酬」,所以不能享有最低工资保障,他向公司反应多次也没有用。他每月挣一千多元,是日夜加班的结果,日子过得很艰苦。

    据最新统计,上海市男性年均收入为二万三千五百多元,月薪近二千元,这种工资在大陆其他地方还算可以,对高消费的上海来说,这点收入只能勉强糊口。

    一位老友提醒我,晚上坐出租车,一定要盯紧开车师傅,怕他们打瞌睡,因为他们经常超时工作,只想多挣点钱。

    先前提到的大妈,有一女儿去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考上上海市政府宣传单位,每月工资三千元,大妈感到非常欣慰,直说现在最好的工作是当公务员,既有福利,生活又有保障。她骄傲地说,女儿的职位是三千人报考只取一人,女儿雀屏中选,生活从此不用她操心。

    老赵是我在火车上结识的朋友,在某大学冷门科系任教,月薪四千多元。他的儿子去年考上武汉大学,四年下来包括学费和生活费估计要花八万元,压力很大。所幸,他和太太都有工作,能勉强供应儿子上大学。如果家长中有一人下岗,日子可就难过了。

    大妈是退休职工,老赵是知识分子,二人都主张,极尽可能让子女上大学,即使学非所用,毕业找工作也比没上大学的有利。 前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弊案下台,坊间无不额手称庆,认为陈良宇千不该,万不该,动用和弱势群体有关的社保基金。一位白发视力近瞎的老奶奶说,去年上海市公布一项德政,凡户籍在上海超过三十年,年纪超过七十的老人,可享有每月四百六十元的生活最低保障。

    奇怪的是,每当政府有福利政策推出时,物价就跟著涨,原本让大夥开心的事,一到市场发现钱越来越不值钱。老百姓根本没有办法,只能任凭摆布。一位报摊女老板说到激动处,还会指著报纸上的官员照片数落一顿,说政府现在大谈「和谐社会」,说明中央看到社会贫富差距的严重性,再不调整,老百姓会期待一个「人民党」的出现。

    望著繁华的街景,大妈久久不语,最后慢慢吐出一句,「中国百姓非常宽容」,毕竟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好,但生活压力大,只有逆来顺受了。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中时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06/1105/19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