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画像(网络图片) 古代官员上书皇帝,是其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官员上呈皇帝的书面报告,名称很多,有奏报、奏章、题本、奏本、题奏等等。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总称奏疏或奏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提案”。 明成祖朱棣十分重视民情、舆情。他认为治理天下,须全...
明成祖永乐帝朱棣(网络图片)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迎娶徐达长女,21岁带着金成祖像册金宝就藩北平。40岁以"靖难"名义兴兵,四年后...
明军出师仅一年,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胡氏伪政权。永乐大帝甚为欣喜,群臣亦入贺曰:“黎贼父子违天逆命,今悉就擒,皆由圣德合天,神人助顺。”朱棣则说:“天地祖宗之灵,将士用命所致,朕何有焉。”叛乱既平,却发现,陈氏已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当地百姓则要求大明接管此地,“同内郡”。6月1日,朱棣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布政使司,以吕毅为都指挥使,黄中为副,黄福为布政使兼按察使,并分设官吏,改置17府,自此安南在脱离北属数百年后,重新成了中原帝国一郡。
《德安府志》中曾记载过,张三丰一度在太平山上隐居,但张三丰天性随和,和当地的父老乡亲们还挺熟络的。这天张三丰要走了,邀请这些乡里的老人们吃顿饭做别,但张三丰山上久不生火,连火种也没有了,张三丰说下山去取,顷刻之间就回来了,然而上山下山要往返四十里地呢。同时张三丰还又买来一点豆腐来下菜,当时也不兴弄个塑胶袋一盛,而是用木板托着拿来的。吃完饭后,张三丰嘱咐他们,这是唐邑城西关姓王家的东西,帮我把这豆腐板还了吧。这些老乡找到这个地方一问,还真是姓王这人的东西,然而唐邑城离太平山要有一百四十多里地哪!
明朝任自垣在明宣德六年(西元1431年)所编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录金石》第十篇卷之十三,中收录了一篇名为“大明国朝天真灵应碑”的碑文,就记载了这件事。其中永乐十一年,紫霄宫宫前显现五色圆光和真武圣像,当时在山共有官员军民二十余万都仰见了这幕奇像奇迹。原文:“永乐十一年六月二十有一日,紫霄宫修理福地,是日宫前五色圆光显现,见圣像坐于其中,左建皂旗飞扬掩蔼,有一天将持之,右一将捧剑而立。下有白云拥护,云中复现龟蛇,盘旋者久矣。自是之时,厥后显化无穷。在山官员军民二十余万仰见兹瑞,莫不起敬,咸欢欣踊跃”。
明成祖的指挥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稳进。明军充分发挥了立国50年的建设成果,不仅打出了军威,更打出了明军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惊人的战争相持能力。明军用步步为营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而火器与骑兵相结合的打法不仅成为了蒙古骑兵的噩梦,也对后来明军的战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明军的进攻精神发挥的最为淋漓尽致的一战,而这也正是永乐皇帝苦心经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