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年明月”似乎是个很难融入“建制”里的人,他还想保留某种文人的底线和独立的人格与见识,可这样一来,势必会使他和体制冲突。据前述知情者透露,作为龚正实际上的秘书,他为其写过调研报告,但因报告的思路和龚有不同,两人为此闹过多次不愉快,渐渐龚就不太喜欢他,在政研室副主任的岗位上彻底成了一个闲职,加之他再也写不出像《明朝那些事儿》那样的文采飞扬的历史作品,以及家庭也出现了某种变故,于是精神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伤害,以致连基本的一日三餐正常进食都成了问题。
做评论家易,做决策者难。一方面,当官是世俗的,低三下四,就要全盘做足;阿谀奉承,就要首尾如一;想干大事,就要沉得住气。偏偏文人骨子里又清高,看不上别人蝇营狗苟,这是行走官场的致命伤。另一方面,能写出大众喜欢作品的人,往往有着强大的共情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变得优柔寡断,太清楚每个决定背后可能造成的伤害,太明白每个选择背后的得失,需要杀伐决断时,难免左右为难。
明月注定成不了徐霞客。他的前同事回忆说,他的理想还是修平治齐。而在当代中国,只有进入体制,他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只是体制不是徐霞客的山川河流,它更加冰冷、更加无情,也更难逃避。 明月写了明朝的兴衰,却在自己的命运里演绎了另一场现代的历史剧。
现在想来,我对《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本能反感并不是因为当年明月老师写的不好,而是恰恰相反,当年明月老师十分理解并倾慕他书中所写的那种明朝官本位逻辑,他把这套逻辑写的太清晰、太透彻了。这就好比一个大作家给你描绘吃屎时的感觉,描绘的越真实、越清晰、越透彻,你可能反而会越反胃。因为你会本能的真的觉得屎恶心、难吃,真实、清晰、透彻对于这样一个被描述物来说不是好消息——尤其是作者似乎还是在以赞美或者说部分肯定的笔法去这样写的时候。
我一直不是很关注这事儿,理由很简单,一个老头子私生活行为就算不检点,最多算是为老不尊,私德而已。但是,这个围绕这个区伯发生的事情,显然已经不是狗血那么简单。说实话,我真的不关注这个老头是否嫖娼了,我奇怪的是,一个私生活可能有缺陷的人,为何成为媒体关注的〝热...
(网络图片) 林则徐有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讲包容的智慧的。大海之所以浩瀚无边,是因为它没有拒绝任何一滴似乎毫无作用的水;高山之所以巍峨万丈,是因为它没有拒绝任何一块不显眼的小石子。 天道即人道,包容成就了大海、高山,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