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热了
在这个玉米晒成爆米花
凉席秒变热炕头的季节里
空调、WiFi、西瓜
感谢科技发达
很难想想在没有空调冰箱电风扇的日子里,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
“古代空调房”--含凉殿
含凉殿是唐代长安大明宫太液池南岸的一组宫殿建筑,宫殿依水而建,夏天凉爽宜人,不但如此,这座宫殿中还配备了“绿色环保”的“空凋装置。
根据史料记载,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这样满室清凉,专供皇帝纳凉避暑。于此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
据《唐语林》卷四记载:“玄宗起殿,……时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帘飞洒,座内含冻。”由此可见,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张仲素《宫中乐》诗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就是对凉殿消暑的赞誉。
“水屋”--自雨亭
唐代长安的夏天也是赤日炎炎,酷热非常,有些贵戚在私家院里修建自雨亭,借以避暑。如当时管理长安的最高长官京兆尹王就在长安城西街太平坊的宅子里修建了一座会下雨的亭子,在这座亭子的檐上,水流四注。盛夏居之,就像深秋一样凉爽。
有记载说,唐代兴庆宫内曾建有一种亭子,名曰自雨亭,是利用天然的雨水或泉水,在亭子的顶部设法蓄积起来。天热时将水由亭顶徐徐降落如雨,人在亭内可享受降温之效,在亭外亦得观赏之乐。
此亭大概为达官贵人效仿皇家含凉殿所建,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半臂装”--时尚凉爽
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当时相当前卫。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所谓的“爆乳装”,虽然被很多网友诟病过于暴露大胆,但其实其设计灵感就是源于唐朝的袒胸装。
其实,在“富人批丝绸、穷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有研究称,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会不自觉地吸热。这样看来,古人穿的纱袍、长裤,不仅能覆盖皮肤,宽宽大大的造型还非常通风,形成“小对流”,与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长袍蔽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扇子”--拂凉驱暑
扇子可能是最能体现古人度夏之精巧、有情趣的物品。素有“摇友”“凉友”雅称的扇子,在古代不仅是一种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还成了一种艺术品———扇面的面积虽然有限,但却给书画家们开辟了一块题诗作画的小天地。
据《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但此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据考古发现,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像门,这也是为什么“扇”字从“羽”和“户”旁。
到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又称罗扇、纨扇。团扇多为“圆如满月”的样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圆形等样式。至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已经相当流行。男女都用团扇,在酷热的夏季,几乎人手一扇,富贵人家的扇子则更多,扇面往往装饰精美,有名家山水书法作品。
“瓷枕”--清热醒脑
形态各异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
据称,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一开始并不是消夏纳凉的,发展到后来却以纳凉之用居多。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这也印证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采莲”--戏水忘暑
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大明宫中太液池广植荷花,每到夏季采莲变成了后宫女性的一项娱乐活动。夏日划着小船穿梭与层层叠叠的荷叶间,泛舟采莲,戏水游玩,无疑是诗意而自然的消暑方式了。
看来,“苦夏”之于古人,也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难熬。聪明的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暑中作乐”的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