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为斡旋俄乌战争,日前把普京请到阿拉斯加,不意外,自由派媒体多以“无停火协议”、“无制裁计划”,乃至“川普对普京屈服”等角度,去描述这场原本被视为是停火契机的历史会面,尤其传出美方要求乌克兰割让领土换取和平,不少媒体便是以“普京没有对川普妥协”切入。不过,在支持共和党的舆论圈,同一时间却有相当篇幅是聚焦在川普、普京并行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空军基地时,那架刻意低空掠过的B-2轰炸机。
回溯今年六月,川普下令“午夜之槌”,就是以B-2轰炸机载着三万磅GBU-57/B巨型钻地炸弹(MOP)攻击伊朗核设施,充分展现美国的强大军武实力,当时不乏有评论认为这一行动也是在向中国“秀肌肉”。因而,日前B-2轰炸机飞越普京头上,自然被解读成是川普对普京的严正警告,何况B-2轰炸机设计初衷,本来就是为针对苏联进行核打击。
所以,尽管多数媒体基于元首峰会常理(认为必当要给出具体成果),评价这次“双普会”是虚晃一招,但美国政媒界支持川普的一方,则是侧重川普在这次峰会中向对手发出的战略信号(包括B-2轰炸机)。川普的确很擅长用影视效果去创造声量,而自川普重返白宫,早说明了对一个更明显倾向直观政治,更在乎即刻效果的美国社会来说,这就是掌声来源。竞选期间,川普遇刺起身振臂的一幕为什么让支持者那么亢奋,已先一步给出了说明。
从另一个角度看,“B-2轰炸机”对提振美国精神奏效,不也再次反衬了民主党的不利处境。拜登时期,念兹在兹所谓“基于秩序的国际规则”,显然并不足以激励今日美国人心。如果说2016川普击败希拉里,是一场“反建制”淘汰“建制”的选举,2024结果所预示,即是更不在乎既有规则,更容许短效,并且高度渴望赋予某个人权力,只希望尽快改变停滞现状的“反建制2.0”。在川普风格对照下,民主党所扮演的“政府型政党”,以为公权力的行使必须按部就班,很可能在当下美国社会氛围中,就会变成不讨喜且行不通的模式。大半美国人看来已不想再忍受重大公共议题为与不为,经常要陷入无止尽的争论和繁复的法律攻防,他们要不期待立竿见影的新建设,要不就是要求能源供给无虞,最好一并解决各式民生所需,民主党建制型路径,有相当程度的确被美国选民视为是失败的系统(在历经covid-19、乌俄战争、能源价格飙涨、通膨之后),加上民主党渐次失去提出新颖、与时俱进的治理方式,部分美国年轻选民(上次支持拜登)转而拥戴川普,就不见得是什么奇异之举了。
当然,川普的崛起有独特复杂的美式成因,但以川普第二任迄今的种种作为,即便行事一如既往,甚至变本加厉的粗暴(关税尤其),似乎都很难动摇既有支持者对他的信心。反倒是此刻的民主党,一则受川普式现实主义的压挤,二则有拜登“一任总统”铸下的心理阴霾,进而持续在内部上演政党价值、风格、模式的自我怀疑与震荡,以致川普第二任短短数月,其净支持率虽已呈现高负数(-12%),民主党却也没有因此就看到下回卷土重来的希望。到今年7月,民主党支持度跌到历史新低(34%),其中还是因为民主党人对该党持正面评价者,从87%的高峰下降至73%,反观共和党,即使川普在全国民调表现负评高于正评,但共和党却有91%支持者仍坚定支持共和党。
近几年,关于“全球民粹/民族主义复苏,暴露自由秩序制度的脆弱”论述,不断萦绕美国政坛,学界、智库纷纷提出示警,似乎只是愈显抵挡不了一种风潮——现实主义应运而生、倾心强权政治、崇尚战略对抗和零和竞争。川普也许是后者的化身(证明),至于民主党,不也是“全球民粹/民族主义复苏,暴露自由秩序制度脆弱性”的某种印验。
近期,从川普前顾问惠顿撰文批评民进党不解“川普新右派”,再到美国前白宫国安会幕僚长葛雷点名国民党继续挡国防支出,恐怕将从根本上削弱美国对台湾的支持。一方面,这代表了从红海到乌克兰,再到台湾,美国确实很关注这些冲突点对全球带来的系统性冲击,另者,无论惠顿还是葛雷,其实也都表明了今天的美国,一个基于内部政治文化(上述所言)翻转后的新对外模式。只是,深受美式(政治)文化影响的台湾,除了接招,是否也从美国看到了自身政党政治的相似情境?例如近日卢秀燕合体黄国昌,特别喊出“让台湾再伟大一次”,而被指为“模仿川普”,那么,既是对比,民进党又能从民主党身上学到什么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