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易:从懂车帝实测看中国车企智能驾驶真相☀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对比 > 正文
萧易:从懂车帝实测看中国车企智能驾驶真相
作者:
特斯拉表现:Model3与Model X通过5/6项高速测试,仅在“野猪横穿”与“高速施工”场景失误,整体通过率近90%,远超国内品牌(最佳通过3项,多数0—1项)。国内品牌:比亚迪汉、小鹏P7通过率0%,问界M9、小米SU7在关键场景(如夜间障碍、消失的前车)直接撞车,AEB(自动紧急刹车)功能失效。测试暴露了中国车企智能驾驶系统在算法、系统协调与场景适应性上的显著短板。

检验智能驾驶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反应能力,没有一款车型能完美通过所有测试项目。示意图,图为2025年4月24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的第21届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比亚迪旗下品牌仰望U7汽车展出

2025年7月23日,中国知名汽车媒体“懂车帝”联合央视推出《懂车智炼场》节目,对36款主流新能源汽车的辅助驾驶系统进行了一次实测,旨在检验智能驾驶系统在各种环境下的反应能力。结果却令人震惊:没有一款车型能完美通过所有测试项目,整体通过率远低于车企宣称的“高阶智能驾驶”水平。

特斯拉Model3与Model X以近90%的通过率成为唯一“赢家”,而国内品牌如华为智界、小米SU7、比亚迪汉等表现惨淡,甚至全项失败。这场测试不仅撕下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的“高科技”面纱,引发公众对中国车企智驾安全性的质疑,更暴露了行业技术短板、虚假宣传与监管缺失等深层问题。

测试结果:宣传泡沫下的技术真相

这次实测在15公里封闭高速及城市道路上进行,模拟6类高速场景(如消失的前车、野猪横穿)和9类城市场景(如儿童突然冲出、转盘汇入),共计416次测试(高速183次,城市233次)。这些场景贴近现实极端路况,考验系统在感知、决策与反应的完整性。测试结果显示:

高速场景:183次测试仅通过44次,通过率24%。70%车型在“消失的前车”场景直接撞车,53%无法避让夜间施工卡车;“野猪横穿”场景通过率仅4.5%,多数车型误判障碍物为“塑料袋”或“阴影”,未刹车直接撞击。

城市场景:233次测试通过103次,通过率44.2%。42%车型无法及时刹停“儿童冲出”场景,特斯拉Model X以88.9%通过率领先,国内品牌如智界R7、阿维塔12排在其后(通过7次)。

特斯拉表现:Model3与Model X通过5/6项高速测试,仅在“野猪横穿”与“高速施工”场景失误,整体通过率近90%,远超国内品牌(最佳通过3项,多数0—1项)。

国内品牌:比亚迪汉、小鹏P7通过率0%,问界M9、小米SU7在关键场景(如夜间障碍、消失的前车)直接撞车,AEB(自动紧急刹车)功能失效。

测试暴露了中国车企智能驾驶系统在算法、系统协调与场景适应性上的显著短板。例如,问界M9在施工场景因AEB与NOA(导航辅助)系统冲突,导致避让失败,凸显国内品牌硬件堆叠(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看似强大,但系统融合不足,算法优化滞后。

相比之下,特斯拉纯视觉方案依靠全球驾驶数据与模拟器训练,模仿人类司机动态判断,展现更稳定、更果断反应能力。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社交媒体转发了测试视频,强调在无中国本地数据情况下仍获第一。这揭示出国内品牌在核心算法与数据处理上的差距。

测试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多数智能驾驶系统在关键时刻失效,形同“辅助撞车”。测试显示,开启辅助驾驶的“事故幸存率”仅17%,远低于国内宣传的“L3级甚至媲美L4级”辅助驾驶能力。2024年,全国涉及辅助驾驶功能的交通事故投诉量已达327起,较2023年同期增长47%。

比如,2024年3月,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在NOA(导航辅助驾驶)模式下遇到维修路段的路障,以97km/h速度撞护栏起火,3人遇难,AEB未触发。这些事故无不指向一个残酷事实:当前智能驾驶仅为L2级别,需全程人工监管,而车企宣传的“高科技”神话可能是致命陷阱。

虚假宣传:从“遥遥领先”到信任崩塌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卖点,在营销宣传中通过高调发布会与模糊术语打造“科技感”与“安全感”。典型宣传包括:

华为:余承东在问界M7/M9发布会上宣称ADS2.0“遥遥领先特斯拉”,用“L2.999”暗示接近L3,称M9“想撞都难”,无需操控。

小米:雷军在SU7发布会上宣称AEB可135km/h刹停,高速领航“每300km接管不超1次”,营造全场景无忧假象。

小鹏:宣称“全场景无断点NOA”,暗示媲美老司机的自动驾驶能力。

比亚迪:连7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海鸥也标榜“天神之眼”高阶智驾,模糊功能边界。

这些宣传通过企业领导人豪言壮语、炫酷演示与广告视频,塑造“解放双手”“闭眼开回家”的愿景。然而,测试结果表明,这些所谓“高阶智驾”在真实路况下不堪一击,多数系统甚至连基本避障都无法完成,遑论“媲美L4”。

中国车企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制造“全场景自动驾驶”假象,诱导消费者误以为可完全脱手驾驶。发布会上的演示往往在理想路况下进行,掩盖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短板。更令人警惕的是,部分车企采用“最后一秒退出”机制,即一旦系统识别到即将发生碰撞,它会立即中断接管、将控制权交还驾驶员,试图规避法律责任。

事故发生后,车企统一口径称“驾驶员未监管,脱手违规”,以免责声明撇清关系。例如,问界M7事故后,华为强调“未配备高阶AEB”,小米SU7则将事故归咎于“车主操作不当”。这种“甩锅”策略让消费者成为最大受害者,信任危机也随之爆发。

此外,国内车企还利用“爱国主义”情绪包装品牌,通过“国产超越特斯拉”“科技自主遥遥领先”的话术吸引流量。华为的余承东、小米的雷军等通过“企业家人格化”营销,结合“爱国叙事”,放大品牌影响力。

类似做法在其它行业也有体现,比如,娃哈哈的宗庆后以“爱国企业家”形象营销,却被曝海外设信托基金,形象崩塌。过度依赖“爱国牌”营销虽能短期获利,但长期损害品牌信誉,最终可能因现实反噬而重创用户信任。

技术差距:硬件堆叠与算法软肋

据行业估算,特斯拉每年投入超20亿美元用于AI与算法研发,远超国内车企。在本次测试中,特斯拉的突出表现得益于其纯视觉技术路线,仅用7个摄像头,依托先进算法与数据驱动实现环境感知与决策控制。其核心优势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成本效益:特斯拉智驾系统成本比国内激光雷达方案低约40%(激光雷达单件约500美元,摄像头仅几十美元)。低成本硬件释放资源用于算法优化,保持技术领先。

第二、单一逻辑避免冲突:纯视觉方案以FSD为核心,从感知到决策一气呵成,避免多传感器数据冲突,反应更稳定。

第三、全局数据与模拟器训练:特斯拉利用全球数百万车主驾驶数据,通过自研模拟器(World Simulator)重现复杂场景,训练算法模仿人类司机的动态判断。比如,在“野猪横穿”场景中,Model3成功减速、打灯、从2.5米缝隙穿过,展现类似老司机的果断判断。

测试结果表明,技术突破依赖数据积累与算法创新,而非传感器数量。国内车企普遍采用硬件堆叠策略,配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高成本传感器,理论上覆盖无死角,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问题包括:

首先,系统协调性差。国内品牌看似硬件豪华,却存在严重的算法协调问题。一旦遇到复杂环境,多传感器信息冲突,系统容易“当机”,出现延迟或失误。

其次,算法优化滞后。国内品牌依赖本地数据,缺乏全局训练,感知与决策链条不完整,遇突发情况易失灵,如在“野猪横穿”场景中,多数车型误判为低优先级物体(如塑料袋),未触发刹车,暴露算法对边缘场景的处理能力不足。

再次,研发投入不足。国内车企研发在算法与数据处理上投入有限。

2024年,比亚迪研发支出约400亿元,但仅10%用于智驾算法,远低于特斯拉的专项投入。硬件堆叠虽能提升“科技感”,但无法转化为可靠性能。

最后,高成本低回报。激光雷达等高成本传感器推高智驾套件溢价(3万—6万元),增加消费者负担,却未提升安全性。例如,小米SU7高配版智驾溢价4万元,但在测试中AEB未触发,形同摆设。

根据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分级,当前所有智能驾驶系统均为L2级别(部分自动化,需人工干预),远未达到L5全自动驾驶。即便特斯拉在美国Motor Trend测试中也仅“勉强及格”(约60分),存在幻影刹车(因阴影误判急刹)、自杀式转向(无征兆转向对向车道)、红绿灯失误(闯红灯或犹豫)等问题。

社会现象:监管空白与情绪化消费

截至目前,中国仍无统一的智能驾驶标准,车企可随意使用“L2++”、“高阶智驾”等模糊术语,误导消费者。由于缺乏强制标准与功能边界规范,车企通过免责声明将事故责任推给车主,营销与安全形成尖锐矛盾。

负面消息常被压制,消费者维权困难。例如,2024年5月,比亚迪腾势车主因吐槽车辆故障被拘留7天。车企通过公关与法律手段压制质疑声音,消费者缺乏独立信息来源,维权成本高昂。这种环境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辨别宣传与现实的差距。

此外,国内舆论环境导致大众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爱国叙事”情绪裹挟,形成盲目消费和情绪化支持。再加上短视频平台(如抖音)算法强化单一信息流,加剧公众认知偏差和非理性情绪,使质疑声音被标签化为“不爱国”。

智能驾驶乱象并非孤立现象,类似问题在食品安全(如铅中毒)、对日核废水舆论等事件中也有体现。算法与民粹结合制造“虚幻认知”,公众缺乏事实校正机制,易陷入情绪化消费。

结语

懂车帝的测试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浮躁、监管缺失与公众认知偏差。这不仅是行业问题,更是制度漏洞,让消费者成了监管滞后与虚假宣传下的牺牲品。智能驾驶作为行业的未来方向,承载了民众对便捷与安全的期待,需要靠真实数据与技术积累,而非PPT与情怀。

国产智驾的宣传,利用了信息差和民族情绪,让消费者相信“国产已全面超越特斯拉”。这种认知模式,不仅出现在汽车行业,也出现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事件中。杭州自来水异味、甘肃儿童铅中毒事件,都是这种逻辑的翻版:靠情绪化宣传掩盖问题,维持信任。然而,掩盖问题只会让危机以更暴烈的方式爆发。最终换来的,是信任体系的全面坍塌。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江一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