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就像四季轮回,到了老年,就如同进入了秋收冬藏的阶段,该放缓的得放缓,该接受的得接受。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多岁,尤其是过了73岁这个坎儿,很多事儿就由不得自己较劲了。身体的变化、心态的转变,甚至身边人的态度,都会慢慢呈现出一些新的样子。这些现状,不是说不好,只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得学着去接纳,日子才能过得顺。不管你信不信,老人过了73岁,基本都有这6个现状,看懂了、接受了,心里也就敞亮了。
一、身体上的小毛病越来越多,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酸,俗话说“人老机器衰”,别总想着跟年轻时比年轻时扛一袋大米上五楼不喘气,现在拎个菜篮子走几步就觉得累;以前冬天穿条单裤也不冷,现在秋裤套棉裤还觉得腿凉。过了73岁,身体的零件早就运转了大半辈子,磨损是难免的,今天头疼,明天膝盖酸,都是常事儿。老话说“三分治,七分养”,这时候别总想着“必须治好”,更别跟自己较劲“怎么这么不中用了”。接受身体的变化,该保暖时保暖,该休息时休息,少做点重活,多养养精神,比啥都强。你看小区里的张大爷,天天说“腰酸背疼是老伙计了,陪它慢慢遛弯呗”,心态放平了,反倒少了不少烦恼。
二、记性越来越差,刚说的事儿转头就忘,俗话说“老糊涂”,别因此自责或烦躁刚把眼镜放在桌上,转身就到处找;答应了给孙子买零食,到了超市愣是想不起来买啥。过了73岁,记性就像生了锈的锁,有时候灵有时候钝,别觉得是自己“变傻了”,这不过是岁月给的小考验。老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不住就写下来,出门带个小本本,想做啥、该买啥,写上一笔,省得着急。更别因为忘事就自责,孩子们也不会怪你,毕竟“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的平安健康比啥都重要。接受记性差的事实,不慌不忙过日子,反倒轻松。
三、不爱凑热闹了,更愿意在家待着,俗话说“人老喜静”,这不是孤僻,是心沉下来了年轻时爱凑个热闹,街坊邻居吵架都想过去看两眼;现在小区里办活动,就算锣鼓喧天,也懒得下楼,宁愿在家浇浇花、看看电视。过了73岁,心就像沉淀下来的水,不爱动荡,就想求个安稳。老话说“静能生慧”,不爱凑热闹不是不合群,是更清楚自己喜欢啥。在家听听戏,跟老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甚至发会儿呆,都是舒服的日子。别觉得“不出去就是孤僻”,接受自己的喜好,怎么舒坦怎么来,这才是对自己好。
四、越来越想念过去的人和事,总爱翻旧照片、说老话,俗话说“人老念旧”,这是心里藏着的温暖翻出年轻时跟老战友的合影,能盯着看半天;跟儿女聊天,三句话就绕回“你小时候啊……”。过了73岁,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成了心里的宝贝,想念过去不是“活在回忆里”,是那些日子里有太多舍不得的温暖。老话说“往事如烟,但情谊不散”,想念就念叨念叨,翻照片时笑一笑,也是种幸福。儿女们要是有空,多听老人说说过去的事,哪怕听过八遍了,陪他再乐呵乐呵,比啥都强。接受这份念旧,其实是接受自己这辈子的故事,没啥不好的。
五、对儿女的依赖悄悄变多,却又怕给他们添麻烦,俗话说“养儿防老”,但也得学会“适度依赖”想让儿子周末来修修水管,又怕耽误他上班;想让女儿给买件衣服,又觉得“我有衣服穿,别乱花钱”。过了73岁,心里盼着儿女常来,却总把“没事”挂在嘴边,这份矛盾,藏着多少疼爱。老话说“儿女是爹娘的心头肉”,他们孝顺你是应该的,该开口时就开口,修个东西、买件衣服,儿女帮你做了,心里才踏实。接受对儿女的依赖,也接受他们的孝顺,别总硬撑着,一家人互相惦记,日子才热乎。
六、越来越信“平安是福”,啥都不如一家人好好的,俗话说“家和睦,万事兴”,这是看透了日子的本质年轻时总想着“多攒点钱,让儿女过得更好”;现在觉得“只要孩子们不吵架,一家人平平安安,比啥都强”。过了73岁,经历了太多风雨,早就明白,钱再多、房子再大,不如家里笑声多。老话说“平安二字值千金”,接受“平安就好”的想法,不攀比谁家儿女赚得多,不羡慕谁家房子大,守着自己的小日子,看着孙辈绕膝,就是最大的福气。把心放在“安稳”上,日子才能过得有滋有味。人过73岁,就像庄稼到了秋收,该收获的是从容,该放下的是执念。身体的变化、记性的好坏、喜静的偏好,都是岁月的礼物,接受了,就不会拧巴;看懂了,就少了烦恼。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少操心,多享福,这就是对自己、对家人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