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中国高校学费正式告别“5000元时代”,迎来“万元时代”。据《搜狐网》《凤凰财经》等报道,全国已有20余省市上调大学学费,平均涨幅10%-15%,部分地区如上海、四川、吉林涨幅达20%-35%。例如,贵州大学学费从5000元涨至6500元(涨幅30%),云南大学从4200元涨至6000元(涨幅42%),北京工业大学逼近9000元。
民办高校涨幅更为惊人。上海中侨艺术类本科年费达4.3万元,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上涨1万元,总费用接近5万元。研究机构指出,这一费用几乎相当于普通城市居民半年至一年的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9万元,乡镇居民为1.96万元。如此学费水平,已对普通家庭构成沉重负担。
学费上涨的背景是高校财政压力加剧。2025年高等教育拨款为1143亿元,较2024年减少约4.7%。而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民办高校不断扩张。为填补财政缺口,不少高校采取创收措施,如服务收费(图书馆、体育馆、停车场等),出售资源(楼宇命名权),或设立科技园、产业集团增加收入。以清华大学为例,其教学楼冠名权筹得超8亿元。
民办高校则多采取“扩招+高价+低成本”策略。目前全国高校超过3000所,其中四分之一为民办,且多数为盈利性教育集团。例如,中教控股和宇华教育的净利润率分别为38.7%和47.2%,远高于多数制造业公司。对这些学校来说,一个学生4年的学费即是一笔稳定现金流。
与此同时,大学生却遭遇“学历贬值”的现实。从1999年起高校连年扩招,升学率从4%跃升至近60%,大学生人数增至1222万,是1999年的近8倍。学生在大学4年的总支出(含学费、住宿、生活费等)早已突破15万元。
但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中国社科院数据显示,约33%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新浪教育的报告也指出,仅26%的毕业生认为现工作与专业吻合。多数毕业生涌入服务、销售、灵活就业等行业。“大学文凭不再保值”成为社会共识。
薪资方面亦不理想。麦可思《2023届就业蓝皮书》指出,应届生半年后平均月薪为6050元,近六成收入低于6000元,仅7%薪资过万。不少大学毕业生花费4年、投入十几万元,毕业后却只能拿到月薪5000元左右的工作。
学费暴涨不再只是“调价”问题,而是一场关乎教育公平、社会分层的深刻变革。对于无数普通家庭来说,这不仅是经济压力,更是对子女未来社会流动路径的严峻考验。
2025年中国多所大学学费全面飙涨,云南大学涨幅超过42%,让许多家庭大喊吃不消。(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