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是鸿胪寺序班,鸿胪寺这个单位,权力就不大,主要负责礼仪庆典,朝会祭祀,序班这个职位就更低了,是从九品,就没有比这个职务更低的了。
虽然职务低,但是这份工作有一个好处,您看朝会皇帝要参加吧,祭祀皇帝要参加吧,事关朝廷礼仪,基本都要由皇帝主持参与,所以杨善经常性的能见到皇帝,而且史书上说他“伟风仪,音吐洪亮,工进止”,就是说杨善呢,仪态伟岸,长得非常帅气,声音洪亮,吐字十分清晰,平时一言一行,很有度,很得体。
当然,他为人一般,道德不好,品质稀松,这是后话了。
且说当时,这么一个人,他老在皇帝面前晃悠,那难免受到皇帝的侧目,比如当时的皇帝朱棣就很喜欢他,直接给他升了职,让他做鸿胪右寺丞,仁宗即位之后也对他十分喜欢,又升职,升为鸿胪寺卿。
您想想从序班到鸿胪寺卿,也就是鸿胪寺的一把手,这样的火箭式升级,如果不是皇帝偏爱,是升不了这么快的。
杨善有个儿子,叫做杨容,英宗的时候,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被罢官免职,发配威远卫,也就是今天的甘肃酒泉那一带,按理说这样的罪过,必然株连,当父亲的也要被拖累,但奇怪的是,朝廷就只处罚了杨容,杨善不仅没有被论罪,不久后还升职了,升为礼部左侍郎,兼管鸿胪寺。
史书上说,杨善为人非常的圆滑,而且他口条好,擅长辩论,鸿胪寺呢,其实严格意义上说,不仅管礼仪,还管外交,这个单位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尤其是一些藩地使者,外国人等等,想必杨善在这方面工作上处理的非常好,甚至有非他不能,非他不可的架势,因此朝廷对他是格外的重用,儿子犯罪,都不舍得牵连他。
时间到正统十四年,这一年,英宗北狩,土木之变发生,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虏,情况很不妙。
堂堂大明天子,被瓦剌人捉住了,控制了起来,虽然京师有朱祁钰,也就是代宗临时顶班,但英宗毕竟也是天子,朝廷不能不闻不问,一定要派人过去了解情况,那在这个情况下,负责外交工作的杨善就被派到了瓦剌的军营中。
(大明说臣杨善)
明朝和瓦剌处于敌对状态,这个时候还在打仗呢,而且打的很凶,说实在这不是一个轻松容易的工作,搞不好就要掉脑袋。
当时,瓦剌大军的统帅,是太师也先,这个人很狡猾,知道杨善来了,他避而不见,而是在军中选了一个能说会道的胡人文官去和杨善交涉。
见到杨善之后,胡人诓骗杨善,说我本来是大明境内的百姓,因为战争而被瓦剌人俘虏,这才一直跟随于瓦剌军中。
这句话,是先伪造一个虚假的身份,要和杨善拉近距离,套一套近乎。
胡人接着说,说打仗的事情我不了解,我想问问阁下,土木之战,一贯强大的明军为何会落败呢?
杨善是什么人呐,他就是干这个的,三言两语那肯定是糊弄不了他,其实土木之变为何会失败?很简单,总结来说就是四个大字,骄兵必败。
(御驾亲征朱祁镇)
明军强而瓦剌军弱,但是英宗御驾亲征,骄狂放纵,任人唯亲,胡乱指挥,轻视敌人,就这么着才会被瓦剌偷袭,因此而惨败。
这是大事,谁不知道?何必明知故问,无非是想要借机羞辱,但是杨善没有生气,也没有直接回答,他是这么说的:
哎,这次跟随英宗皇帝出征的,根本就不是明军的精锐,而是皇帝的随从,他们没有什么作战的经验,失败也属正常。
这是什么,这是淡化己方的失败,而主要强调客观原因。
杨善把战争的失败归类为了是明朝的非正规军遭到了偷袭,避免暴露明军根本性弱点的同时,还在暗示瓦剌人胜之不武。
接着,杨善又说,说虽然英宗北狩未归,但是好在新天子也是英武之军,他正在带领大明朝廷研究各种杀伤力巨大的武器,马上就要准备投入战场使用了。
紧接着,杨善有模有样的列举了明军正在研发的武器,比如在边关埋伏铁橛子,这是一种极为厉害的绊马钉,瓦剌人长于骑兵冲锋,可是一旦遇上了这绊马钉,战马非死即伤。
比如一款改良款的大炮,平时的大炮一次只能发射一枚炮弹,但是改良款出来之后,大炮可以散射多枚炮弹,杀伤力更大。
比如一种民间进献的毒药,已经实装在了弩箭弓箭上,这种毒,毒性猛烈,一旦射中,皮肤溃烂,久治不愈,最后只会痛苦的死去而无药可救。
杨善甚至还说,就在英宗北狩的这段期间,明军队伍中竟然有人发明了连发火枪,可以连射好几分钟。
胡人听杨善这么说,他是脸色大变,但是他也将信将疑,怀疑杨善是不是在吹牛,所以他问杨善,既然有这么多厉害的武器,怎么没见你们装配上?
我们先说,不管杨善说的是真是假,他这么说,其实是在营造明朝已全面备战的假象,并且进一步的提高明军对瓦剌军的威压,因为这个胡人说白了就是一个来刺探军情的间谍,杨善正好利用他来反向传递信息。
那杨善的目的是什么呢?非常关键,他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瓦剌人不得不重新评估战争的成本。
真真假假,虚实难测,杨善说的是假的,也就算了,可万一他说的是真的呢?瓦剌人还敢大规模的发动进攻么?
杨善说完,胡人反问:
既然有这么厉害的武器,怎么都没见明军装配?
杨善呵呵一乐,说大明和瓦剌倘若讲和修好,这些东西也用不上啊,既然用不上,装配做什么?
这话说的,举重若轻,若有似无,一下子就把胡人给整懵了。
胡人把对话内容汇报给了也先之后,也先呢,他也有点犯迷糊,于是就打算亲自见见这位大明来使。
也先其人,比较强势,见到杨善就问,说我们瓦剌年年去拜见明朝的天子,原来朝廷都赏赐给我们很多的礼物,如今却锐减不少,这是什么道理?
要理解也先的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说到土木之变的起因。
(瓦剌太师也先)
这瓦剌人呐,经常派使者到明朝拜见,说是拜见,其实就是要赏赐,大明,上邦大国,有使臣来了,总不能让人家空着手回去,所以瓦剌来十个人,给十份赏赐,来一百个,给一百份赏赐,反正来多少人,按人头算,统统有赏,而且还不少赏,赏赐之物都极为贵重。
瓦剌人一看,这只要来了就有钱呐,他们就老来,变着法的来讨赏,这还不算,慢慢的他们还耍小心思,来五十个,报一百人,来一百人,他们敢报一千人,靠着虚报人数,他们往往可以通过派遣极少的使者到明朝,从而换取丰厚的赏赐。
这成了他们的创收手段,重要经济来源了。
一次两次还好,但是次数多了,感觉就变味了,跟骗钱一样,当时朝廷里有个大宦官叫做王振,他一看瓦剌人这也太过分了,直接就把给瓦剌人的赏赐砍掉了不少,几乎砍没了,瓦剌人接受不了,这才恼羞成怒,和明朝开战。
其实,杨善完全可以回答,说你们瓦剌人来我们朝廷骗钱不成,被我们识破了,制裁了,你挑起战争,你还反问我们为什么,你这个问题就不成立啊。
图痛快倒是可以这么说,但是杨善记得自己来此的目的,他不是辩论来了,他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机会,最好能把英宗给救出来,所以面对也先的质问,他没有反驳,也没有否定,而是把这件事全都推脱了出去,说是有贪污了,有人克扣了,说我们根本就不知道。
哎,杨善这一手,他直接把系统性矛盾降维成了个人过失,并且把明明是瓦剌人的过失转移为了别人的过失。
杨善这么一说,也先非常开心,连声说者,者,者,就是好好好的意思。
也先态度缓和了,杨善见缝插针,说您身份贵重啊,您是瓦剌的大将军,可是如今却轻信谗言,忘记了明朝皇帝多年赏赐的恩德,派兵侵犯边关,还杀害百姓,上天都是看得到的啊。
你也先质问杨善的问题,出发点就不对,你不占理,可杨善质问你也先的,都是事实,你要如何辩驳呢?
结果也先说,哎呀,这些事情我也不知道啊,命令也不是我下达的,这都是下边的人干的。
杨善等的就是也先这句话,他立刻就说,原来都是误会啊,那既然是误会,就应该把英宗还给我们啊。
杨善这一句话,直接把也先就给架住了。
实际上,无论杨善来不来,也先在这个时候也都要把英宗放回去了,因为瓦剌军攻打京师的战事不利,也先本来以为英宗奇货可居,自己挟持大明天子,就可以此为要挟,向大明敲诈勒索,结果明朝反应够迅速的,转手就扶立了英宗的弟弟,代宗直接登基了,自己手里的英宗反倒成了太上皇。
你说杀掉吧,如杨善所说,天人可见,真杀了,这和明朝的梁子就结死了,可是你说不杀吧,把英宗留在军营里,你还得安置,你还得管他,所以还不如把英宗给放回去。
(临危受命朱祁钰)
放回去,不是说也先成人之美,因为他当即饶有意味的问了杨善一句话,他问:
英宗放回去之后,还会再做皇帝吗?
杨善说,天位已定,不会再变。
杨善知道也先的心思,对也先来说,英宗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成了累赘,留在自己的手里毫无用处,反而是送还给明朝,这么一来,明朝就多出一个皇帝,英宗和代宗岂能相容?必然再起争执,所以您看,也先这是包藏祸心啊。
但是杨善,没有满足也先的幻想,他的回答等于是在告诉也先,皇帝你得还回来,但是你也不用惦记了,送回来,英宗和代宗也不会相争。
算计尽失,也先也是无奈,但是他还不放弃,他身边一个叫做昂克的大臣还想要榨尽英宗的最后价值,于是问杨善,说你们迎接英宗回朝,为我们准备了什么礼物呢?
说白了,还是要借机敲诈。
杨善回答,您说我带礼物给您,天下人肯定笑话您,说您贪财,但是我空手来,您还把皇帝给我了,您这就是仁义,后世史书记载您,那也是赞誉有加。
也先一听,是这么个道理啊,谁不爱惜自己的名声,谁不珍惜自己的羽翼啊,所以他没有再为难杨善,痛痛快快的就把英宗交了出来。
杨善转移了价值焦点,激发对方对更高层次的利益产生了追求,就如接下来作者要推荐的这本《纵横天下一张嘴》中说的一样,用零成本完成了百万预算才能做到的事情。
以威慑谋取谈判空间,以逻辑击破对方指控,以道德压住对方气焰,以利益导塑对方选择,实可见,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我们说,会说话的人,他往往能精准抓住对方的需求,弱点和痛点,从而有效说服他人,化解危机,达成目标。
范雎靠三句话打动秦王当上宰相,张仪用言辞瓦解六国联盟,纪晓岚机智化解乾隆杀身之祸。
读这本《纵横天下一张嘴》,我们就能提升沟通能力,在职场社交等场合下更聪明的应对挑战。
最后还要说,杨善这个人呐,长于游说,但是他为人,其实不怎么样,佞宦王振当权时,他攀附王振,后来英宗复辟,他又攀附当时的权臣石亨,权宦曹吉祥等人,更严重的是,害死于谦的事情,也有他参与其中,这是他一个很大的污点,所以他终究算不得什么名臣,也难有好评。
靠一张嘴能纵横天下,但嘴上功夫,和做人又有不同,所以看人看事,嘴上说了什么,是铺垫,而身体做了什么,才是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