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名晖:“重返太平洋、护身军刀”对台意义☀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动态 > 正文
汤名晖:“重返太平洋、护身军刀”对台意义
作者:

2025年7月,伴随印太地区炙热的阳光与奔腾的海水,乘载的不只是汉光41号演习的台湾。与此同时,美国主导的两场大型联合军演“重返太平洋”(Resolute Force Pacific,REFORPAC)与美澳“护身军刀”(Talisman Sabre)也接连在印太地区开展。这两场演习针对中国威胁情境的实战化操演,参演兵力与演训科目的真实性皆超过以往的规模,展现对中国强烈的威慑讯号,以及美国维持并主导地区盟邦的决心。

美国扩大演习规模与深度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中国近期在印太地区更为显著的军事活动。今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中国派遣由055型驱逐舰“遵义号”、054A型护卫舰“衡阳号”,与903型补给舰“微山湖号”组成的特遣编队,绕行澳洲一周,并在塔斯曼海(Tasman Sea)进行实弹射击演习。6月份,解放军航母辽宁舰和山东舰穿越第二岛链,进入美国关岛方向所属的太平洋海域,一系列的举动在南太平洋地区前所未有的举动,反而使得澳洲对参与印太安全事务的态度更为积极。

针对中国的威胁,“重返太平洋”与“护身军刀”演习展现出美国与盟邦的主动性。从第一岛链各关键据点与更远的西太平洋区域,演练活动虽然不在台湾邻近进行,但其前进部署的基地位置以及火力覆盖范围,实质上已将台海周边地区纳入覆盖范围。

“重返太平洋”:重现北约等级军演于印太

今年的“重返太平洋”是冷战结束至今,美国在印太地区最大规模的航空与太空军事演习,其核心目标在于测试战时敏捷部署与后勤,确保部队能在区域内高速投送战力。演习中美军改采“整建制单位”分批前进,取代以往分散抽调模式投入训练,目的在于提升实战强度与协同效率。这种模式已在2023年的中东紧急增兵行动进行过部分验证。

从演习的战略意义和性质来看,“重返太平洋”是冷战时期北约的“重返德国”(Return of Ferces to Germany,REFORGER)军演概念在印太地区的实现。透过在两周内快速投入数千兵力,以及近300架军机至印太地区,验证美军能否在广域、高威胁环境中快速集结并支援盟友。而盟友的清单不具名的也包括台湾在内,也就是说台湾若要等待美军援助,至少要有两周的独立防卫能力。

“重返太平洋”演习的假想情境与对象,几乎就是点名中国。美国空军参谋长奥尔文上将(Wayne Allvin)即指出,“重返太平洋”将是一次跨战区的大规模实战演练,重要性甚至超过美空军知名的“红旗”军演,旨在测试美军面对中国等高端对手时的部署与作战方式。

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也指出,演习不仅是美空军多年来最大规模的非战斗部署行动,还标志着美军为因应中国威胁而进行军种转型的一环。美国《Defense One》称此演习专为模拟与中国的潜在冲突,美军将从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关岛、夏威夷等地投送兵力到西太平洋,操练跨岛链远距作战的支援能力。

“重返太平洋”将兵力前推至第一岛链前沿的日本、菲律宾以及关岛等第二岛链枢纽,建立起从关岛-琉球-菲律宾的战略纵深,使美军战力更贴近台湾周边,也验证了在敌火威胁下维持后勤补给与作战节奏的能力。例如,主战场之一设在日本三泽基地,该基地组建了第35远征联队专门支援行动。

“重返太平洋”采取多点分散模式,同时在超过25处地点展开军演,演习场域包括夏威夷、关岛、日本以及广阔的国际空域等整个印度太平洋地区。演习强调利用分散式基地网络实施“敏捷作战”战法,模拟日本、韩国、菲律宾、澳洲等国基地设立联合战区中心。以测试战时多节点补给体系,减少对单一后方基地的依赖,以及在各空军基地进行前沿部署、野战维修、机场快速复原等科目。

从路线来看,美国空军沿南北两条路线向第一岛链投送兵力:一条经阿拉斯加-日本-冲绳,直抵台海以北方向,另一条经夏威夷-关岛-菲律宾指向台海南方空域,两线空军终汇于台海。对于台湾而言,“重返太平洋”展现的是美国如何从空中驰援。

更重要的是,演习强调盟友介入与角色之间的操作性,美空军刻意将“重返太平洋”与多国联演“护身军刀”衔接展开,因为美国深知未来必须与盟友并肩作战,日本与澳洲是美国在地区最主要的盟邦,再次展现两国在印太地区的功能性,作为美国在印太地区最重要盟友的角色。

虽然先前澳洲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并未正面回应美国,但是过高强度联动的多国演习,已然在战略上展示与盟友之间共同吓阻中国的决心。

“护身军刀”:美国推进印太的火力覆盖

“护身军刀”演习始于2005年,由美澳主导,每两年举行一次。2025年已创下历来规模最庞大且复杂的纪录,约3.5万人、19国参与其中,涵盖美国的印太盟邦和欧洲伙伴。演习剧本假想多国部队对抗一个名为“奥尔瓦纳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Olvana)的侵略,显然是中国的投射这两场演习具有“实战预演”的性质:不仅磨合联军在高强度战争中的指挥协同,也向中国传达警示,即盟国具备联合应对台湾在内的印太区域冲突的能力与意志。

“护身军刀”的主要演习区域在澳洲本土及邻近海域,看似与台湾直线距离甚远,但此次演习出动的作战平台与武器系统射程,却能涵盖台湾及其周边区域。其中的关键是堤丰中程飞弹系统(Typhon)的部署与使用,该系统属美陆军新研制的机动中程陆基打击武器,也于首次被投入“护身军刀”演习并在澳洲进行实弹射击。

美国陆军第3跨域特遣部队在演习期间以堤丰系统发射标准6型飞弹,成功命中海上目标。该系统也可发射战斧巡弋飞弹,射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也就是说,通过堤丰系统部署在第一岛链,便能将台海地区覆盖在其火力投射范围之内。目前美军已在菲律宾部署该系统,其存在已引发中国强烈关注,因此在这次演习为降低敏感性,美军选择先在澳洲操演,而非在菲律宾境内。

演习中其他武器平台的运用同样具有对台威慑涵义。澳洲陆军首次实弹发射了新近从美国引进的海马斯多管火箭(HIMARS),展示其长程打击能力,可使用射程300公里的陆军战术飞弹(ATACMS),同样也有布署于日本西南地区和菲律宾北部岛屿,可直接锁定台海周边海域。这些举措显示美国计划在印太地区提升远程打击火力能力,透过部署海马斯与堤丰的火力覆盖,台海地区实际上在美国与盟邦的射程范围内。

空中方面,本次“护身军刀”集结各国的第五代隐形战机与先进轰炸机群。美军F-35战斗机首度随航母战斗群参加演练,美海军陆战队的F-35B更在演习前序科目中降落英国皇家海军“威尔斯亲王”号航空母舰并完成加油与起飞。这种跨国航舰起降测试显示,盟国间可以共用航母甲板和后勤,提高空中打击的机动性和相互操作性,这也是目前台湾汉光亟需与盟邦完成的里程碑。

海上方面,“护身军刀”调动多艘两栖攻击舰与直升机航母参与登陆和反潜演练。包括美国“美利坚”号两栖攻击舰、澳洲“阿得雷德”号两栖舰,以及日本海上自卫队“伊势”号直升机母舰等。多国主力舰艇齐聚西太平洋,并进行联合两栖作战和反潜(ASW)科目演练,美军P-8A海神巡逻机亦参演,动线与科目展现的积极性更像是有系统的攻势作为。

两栖登陆与滨海作战方面,美国与盟国的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实施海上预演与实兵抢滩登陆行动。在澳洲昆士兰海岸,美英日澳英四国的大型两栖舰载运部队登陆,测试夺取滩头、建立登陆场的能力。

尽管“护身军刀”演习场地以南半球为主,其所体现的远程打击和投射能力,衔接着“重返太平洋”的调度,展现对南海和台海的动能。两场演习证明美军有能力在台海危机时快速将大量空中兵力部署至台湾周边的友军基地,以及动员印太地区盟邦的军力与基地保持空权和后勤供应,刚好与汉光41号演习形成内外相应之势。

AUKUS与QUAD同盟合作深化与新协议拓展

七月份两场演习的主要角色,依旧是以美国为主的两大安全网路,AUKUS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国家的角色较以往更为重要。“护身军刀”首次邀集四方对话的所有成员共同实兵训练,东道主澳洲、美国和日本均投入主力部队,印度也破例派员参演,成为新增的参演国之一,标志着QUAD合作从战略对话迈向实质军事协同的新一步。

参与“护身军刀”的19国名单中,不仅有英日澳等美国盟邦,还包括法、德、加等欧洲盟友。如此广泛的参与阵容,使演习成为一个跨区域、多边的联盟军事团结展示,也代表欧洲国家持续对印太地区的关注。特别是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多次遭受中国引发动乱,情势已让欧洲国家无法独力面对。

“护身军刀”已超越传统的美澳双边演练,演变为印太版的西方国家联合军演。不仅如此,与印尼和新加坡国也参与演习,显示东南亚国家在美中之间仍尽可能与美国保持安全联系。至少印尼与新加坡从未参与过中国主持的大型和军演,仍然与美国维持实质防务合作的态势。

演习期间亦有新的多边安全架构取得进展,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澳洲和日本签署三边海军后勤支援协议,乃三国首次建立此类后勤合作机制。根据协议,三国舰艇今后可在彼此港口和海上进行燃料、弹药等补给支援,包括联合实施舰对舰的海上弹药再装填和弹药互换。由于美日澳均面临类似的区域补给挑战,此协议可被视为对“一体化吓阻”的重要补强,使三国海上后勤更加具备弹性。

“护身军刀”在新科技合作也有创举,新增网络战与人工智能运用等科目,以适应未来战争型态,多国部队在演习中模拟联合应对网络攻击,以及运用AI辅助情报分析和无人载具的调度。

美国以演习强化推动盟邦关注台海安全议程

综合以上观察,“重返太平洋”和“护身军刀”两大军演,彰显了美国与盟友在印太地区深化安全合作、强化集体威慑的趋势。对台湾而言,这种多边军事整合带来几项直接的正面效应:

首先,透过大规模兵力投送和联合演练,美军展示了迅速增援第一岛链的能力,令中国必需慎重考虑对台动武的企图。

其次,参与演习的尖端武器,例如:堤丰、F-35战机、HIMARS火箭炮等,覆盖制海制空和远程精打击等领域,且多型号武器由多国共享运用,射程覆盖台海地区,构成对中国所谓“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有力反制。

解放军过去依赖大量中程飞弹威慑美军介入,现在美盟友的陆基中程飞弹也开始在第一岛链部署并试射,势必对中国形成对等压力。台湾若能固守自身的责任区,将解放军牵制于海域之上,延滞其登陆的时程,或是困于海岸地带,美军就有时间调度与整合资源实践“维持台海现况”的承诺。

第三,盟国间从情报、后勤到作战的全方位协同在演习中加速磨合,预示一个更紧密的亚洲小北约式正在成形。虽然内没有明文的集体防御条约涵盖台湾,但透过频繁的联合军演和协议的机制化,美国得以事实上整合盟友资源。

展望未来,随着AUKUS推进及QUAD运作常态化,印太盟邦将在水下作战、飞弹防御、资讯共享、联合作战计划等方面更加一体化。万一台海发生紧急情况,美国及盟友能更快速有效地协同行动,提供台湾必要的战略支援。

美国退役少将蒙哥马利(Mark Montgomery)也指出,台美需要发展“协同作战能力”(interoperability),当前美台在同一时间举行重大演习,将是未来进一步协调与同步的重要基础,也是对未来印太国家机制深化对台湾安全关切的预演。虽然台湾未被纳入正式同盟演习圈,但7月一系列军事活动所传达的信息,是台湾安全与印太整体安全紧密相连。

美国与印太各国一系列的演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透过高度拟真的联合军演,表明维护自身与区域和平稳定的意志与能力。伴随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行动更为强硬,此类针对性更强、规模更大的多边演习将成为新常态。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广松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