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龙过世52年,年仅33岁。7月23日,香港TVB节目《真相猜・情・寻》播出第三集,继续讲到“一代传奇”李小龙之死。节目中,香港医学专家根据当年的证供、化验报告以及结合现代医学,再揭李小龙猝死之谜,认为他死于脑痫症(癫痫)的概率较大。
李小龙1973年7月20日骤逝,当时轰动香港及国际。对于其死因,当年死因庭的结论是死于不幸,怀疑因为药物敏感(药物过敏)引致脑水肿。
不过,7月23日,香港首位药物敏感医生李曦在TVB播出的节目《真相猜・情・寻》中表示,根据李小龙的验尸报告和医疗纪录,如果是药物敏感,应该很快就有症状,也不会那么快致命,他应该仍有机会求救或跟别人说自己不舒服。
李曦说,李小龙以前没有类似药物病历,而他服用的头痛药,虽然不排除有药物过敏的可能性,但首次就致命的机会极少。再者,根据解剖报告,如果他真的因为药物过敏而死,气管收窄的机会极高,但相关报告显示,他的气管完全正常。
因此,李曦根据临床、病历加上其他人的描述,评估李小龙不像是急性药物过敏而死。相反,他认为李小龙有些不常见的脑肿,而这也与药物过敏不符。
资深法医潘伟明也在节目上说,他与李曦的看法相同。李小龙去世前两个月,曾经因发烧呕吐被送到浸信会医院,经过急救后苏醒。根据当年医生供词,李小龙送院时发高烧,没有呼吸,用两个半小时才救醒,且苏醒后说话像中风,经测试显示脑部有肿胀。
节目中也介绍,1973年5月是由嘉禾公司创办人邹文怀送李小龙到院救治,但7月份李小龙死后,急救医生询问邹文怀相关病历时,他却隐瞒这段病历。
潘伟明说,结合病历可以推断:“唯一可以同时解释李小龙两次出事就是癫痫症。”如果真的是原发性癫痫症,就有可能导致突然死亡。这种情况多数在睡眠中发生,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当时没人发现他病发。
不过潘伟明也表示,根据资料,李小龙生前曾服用美国医生开的止抽筋药,但外界没法知道他是否按时吃药,也就无法得知其真正死因。
潘伟明提到,李小龙死前被送院急救时,邹文怀曾向救护员提及,李小龙曾患“脑痫症”,也说过“李小龙似乎系(是)发羊吊(抽筋)”。而尽管有以上情况,当年各方都指向李小龙是药物敏感致死。
节目引述不愿透露身份的医学人士说,外界不愿提李小龙的脑痫症,有可能是70年代的医疗水平仍未发达,也有可能是当时有人想保护李小龙的英雄形象,避免与脑痫症相联系。
事实上,当年李小龙是从台湾艺人丁珮家中被送往医院,丁珮一直成为众矢之的,外界有许多对她不利的传言,而她也被指是“最接近真相的人”。
沉寂多年的丁珮,此次也接受了《真相猜・情・寻》的访问。
丁珮回忆,当天下午5时,李小龙和邹文怀先到其家讨论剧本;晚上7时,李小龙表示头痛并服用了她给的止痛药阿斯匹灵,然后到房间休息;8时,邹文怀先离开;8时半至8点40分,丁珮两次致电邹文怀,指李小龙仍熟睡;晚上9时半,邹文怀致电丁珮,得悉李小龙未醒,邹文怀赶到丁佩家;晚上9时45分,邹文怀无法叫醒李小龙,又联络不上李小龙生前的专用医生;晚上10时,丁珮找医生朱博怀上门。朱博怀抵达后,发现李小龙已昏迷,随后把他送到公营伊利沙伯医院。
对于李小龙猝死,丁珮最终在节目中总结道:“呢个唔系你慨意,唔系他慨意,系天意(这个不是你的意,不是他的意,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