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3丰:被吞噬的年轻人:叫“溺亡”就会好受一点?☀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张3丰:被吞噬的年轻人:叫“溺亡”就会好受一点?
在这么遥远的矿里,如果是6个工人“溺亡”,就是一个普通的事故,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响了。中国黄金在昨日深夜发出通报,本想蒙混过关,没想到还是没有逃脱网友的审视:那不是“溺亡”——好像不小心掉到水里一样,那是各种化学药剂、矿浆……而且还是高温。没有看到一张现场图片,也没有看到媒体报道披露细节,但是人们已经仿佛能感受到切身的疼痛。那6个活生生的人,在死前遭遇的可能是2025年最可怕的痛苦。

东北大学6名学生,到中国黄金在内蒙古的乌奴格吐山选矿厂实习,不幸坠入浮选槽,通报称,他们全部“溺亡”。

这是不幸的事件。人们为年轻人生命的骤然消逝感到痛心。很明显,在这么遥远的矿里,如果是6个工人“溺亡”,就是一个普通的事故,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响了。

中国黄金在昨日深夜发出通报,本想蒙混过关,没想到还是没有逃脱网友的审视:那不是“溺亡”——好像不小心掉到水里一样,那是各种化学药剂、矿浆……而且还是高温。

没有看到一张现场图片,也没有看到媒体报道披露细节,但是人们已经仿佛能感受到切身的疼痛。那6个活生生的人,在死前遭遇的可能是2025年最可怕的痛苦。

最近的“通报”,不管是铅中毒、自来水污染还是这次中国黄金的事故,都体现出某种语言的“艺术”。每个人都要成为语言学家,才能破解“通报”这种新话所塑造的屏障,去想象或接近事情的本来面目。

正是因为这个“话语屏障”的存在,让所谓“溺亡”给人们带来的痛感加倍了。

在这个意义上,这6个无名无姓的大学生,实际上也代表了这个社会年轻人的命运:被巨大的力量所吞噬,无声无息地消失,甚至连最终的叙事权也丧失了。

上海,有一个年轻人打出租车去浦东机场,谈好的100元,最后扫码转账不小心转了1010元,司机拒绝还给他,到警方“报案”,警方也没太当回事(可以理解,涉案金额实在太低了),这位年轻人选择了自杀。

我看到有文章说,司机、警方都没错,是年轻人的家长没有教会他如何在这个社会“存活”。这话当然是对的,但是却也反映出对年轻人的责备。这责备某种意义上就像内蒙古矿山里的矿浆一样。

“溺亡”是一个暧昧的词,因为它意味着没有明确的责任人。小时候在乡下,每年夏天都会有小孩“溺亡”,不小心掉进深水里。大人能做的,就是提醒小孩别去游泳,人们为小孩子的死感到遗憾,然后很快就会忘掉。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江一

来源:张3丰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