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偶遇,老蒋送他手杖中国历史真相|史海钩沉☀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吃饭偶遇,老蒋送他手杖
作者:

 

 

此人胆大包天,堪称民国猛男。

当他洞悉袁世凯包藏祸心,意图恢复帝制之后,怒不可遏,跑到总统府大骂袁贼,掀翻桌椅,砸碎花瓶。总统府卫兵持枪肃立,无人上前阻拦,因为总统有令:“任其毁骂。”

这天,44岁的章太炎如入无人之境,在总统府踩着满地的碎瓷片骂不绝口。袁世凯看他怒气正盛,不敢见他,只好避其锋芒,躲在办公室里任随他骂,吩咐秘书说:“所有损失记我账上。”

实在闹得不像话了,袁世凯才叫人把他软禁在北京的龙泉寺里,每月发给他500元的生活费。还安排了一个厨子、两个听差侍奉他。

当时北京军警的月工资是4元,顶级教授每月的薪俸是400元。超过他们收入的章太炎每天的伙食标准2元,吃的那叫之好。其余的钱想买啥就买啥,还是用不完的就存入私囊。

为了安抚他,软禁期间,还允许他为弟子讲学,允许他著书立说,允许他会客。弟子钱玄同可以随时见他,向他讨教学问。

1916年袁世凯病逝,章太炎重获自由回到上海。这场持续两年半的软禁,使他成了反对帝制复辟的革命英雄。

还在他11岁时,他便有了革命意识。当时章太炎跟随外祖父朱左卿读经,有次读清代史学家蒋良骐《东华录》中的曾静案,外祖父说:“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章太炎问:“前人有谈及此事的吗?”外祖说:“王船山、顾亭林已经说过,尤其以王氏的话最为沉痛。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章太炎闻听感慨说:“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说:“如果李闯得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都不善。”这种明亡之后无中国的革命思想,从此植根于章太炎心中,和后来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一脉相承。

戊戌变法失败后,章太炎高举反清旗帜,倡导革命,反对改良,先后两次被朝廷追捕,流亡日本。

1903年邹容写《革命军》,章太炎为之作序,慨言“夫中国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宰割之酷,诈暴之工,人人所身受,当无不昌言革命”。

两人因号召革命,宣传共和,被朝廷逮捕。后邹容死于狱中,章太炎出狱后赴日加入同盟会,主编《民报》,留学日本的鲁迅是《民报》的忠实读者。

鲁迅一生,深受太炎先生影响,对老师的人格精神评价颇高。他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盛赞太炎先生的文人骨气:“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这评价也是够高的了。

纵贯章太炎一生,他骂过皇帝,称光绪是不辨菽麦的小儿;骂过袁世凯,骂他图谋不轨;骂过蒋介石,发表讨蒋檄文通电全国。

他一生特立独行,时而与孙中山主张相同,同舟共济,时而又分道扬镳,自行其是。但无论如何,都公开宣言,坦坦荡荡,不搞阴谋诡计。

却说1929年的春天,章太炎从昭庆寺出来,带着内人和学生,来到杭州著名饭店楼外楼用餐。

一行人步入饭店,老板便一眼认出了章太炎。饭店能招来如此贵客,令老板喜出望外,忙不迭地亲自上前接待。

章太炎只点了三道菜:柳湖醋鱼、东坡肉和蜜汁火腿。

老板看了菜单,又主动向客人推荐了饭店的几道招牌名菜。

这一餐饭,名店加名菜,让章太炎一行人吃得甚为满意。

结账时,老板只字不提饭钱,却拿出准备好的笔墨纸砚,恭请太炎先生赐以墨宝。

当日巧遇,适逢蒋氏夫妇由杭州市市长周象贤陪同,也在楼外楼小聚就餐。

因为人少,只选了三道菜,一边品尝佳肴一边欣赏西湖美景。

就在章太炎泼墨挥毫之际,周象贤小声提醒蒋介石说,那位正在书写条幅的,就是章太炎。

蒋介石也是久闻大名,只是无缘一面,于是借此机会上前寒暄,问他近况如何。

章太炎闻听,手不停笔,随口答道:“老夫靠一支笔骗饭吃。”

话虽带几分玩笑,却是章氏豁达心态的流露,同时也正好契合当下以书法换酒资的情景。

对此,蒋介石委婉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他对章太炎说:你日后有事可找象贤。章太炎连声拒绝:用不到,用不到。

蒋介石又表示要用车送他回家,章太炎坚持不肯,谢绝了蒋的好意。但当蒋介石要把自己的手杖送给他时,章太炎见其一片诚意,也就接受了下来。

此后二人再无谋面,章太炎依然率性而为,我行我素,想说就说,想做就做。九一八事变后,他不理解政府忍辱负重的作为,在报上发表了大量批评言论,谴责国民党“怯于御乱而勇于内争”。对此,宣传部门一概佯装耳聋,由他去说。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于苏州,享年67岁。

尽管章太炎晚年,与国民政府多有歧见,但鉴于他对文化的巨大贡献,政府仍给予他国葬待遇,拨款3万元为他修建墓地,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盛极哀荣。

2025年07月11日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吴量

来源:青衣仙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