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地缘竞争、关税压力、产能过剩的影响下,美企在华投资意愿创下历史新低。图为一男子走在北京商业中心。(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在美中地缘竞争、关税压力、产能过剩的影响下,美企在华投资意愿创历史新低。专家认为,美企正在计算风险和回报之间的比例,对中国新投资计划创新低是中长期结构变动的前兆。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hina Business Council)近日发布的《2025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显示,今年3月至5月间受访的130家公司中,近九成(88%)表示对中国经济感到担忧。今年,仅48%的企业表示将在中国新增投资,远低于去年的80%。
有27%的企业表示已经或计划将部分业务迁出中国,而2024年这一数字仅为19%。针对未来五年在华业务前景,29%的企业持悲观态度,为该调查的历史新高。
川普政府自今年4月2日启动关税战,之后美中双边谈判时断时续。根据前述报告,今年美企在华面临的十大挑战中,有三项与地缘政治直接相关。其中“美中关系”连续两年居首位,而“关税”则从去年的第八位攀升至第二位。有88%的企业表示,其业务已受到美中关系紧张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放缓与产能过剩正进一步压缩美企获利空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仍被列为十大挑战之一。大多数企业认为今年整体的知识产权环境与去年相比未见明显改善。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叶耀元(本人提供)
对于这个报告反映的情况,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叶耀元对大.纪.元;表示,很多美国企业都不想在中国继续投资,甚至要撤出来,这是另一种美中脱钩的趋势表现。第一个原因当然是美中之间的关税,第二是中国现行的市场机制对外商的不友善。
“你必须要跟国有企业合作才有办法在中国进行生产销售,技术有被偷窃的可能,做生意的风险很高。”他说。
据上述报告,过去三年中亏损的企业占比明显高于2016至2022年期间的水平。仅有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预计2025年在华利润率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略多一些(28%)的受访企业预计在华利润率将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叶耀元说,在这次美中关税战之前,就有许多美企在中国投资,到最后都被(中共)国有企业并吞了,或者是技术被国有企业给偷走了,但可能当初还是能赚到钱。过去在前五年可以赚到钱,现在连前五年都赚不到钱了。再加上美国芯片法案等的围堵,就使风险比利润还要高。这种状况在美中关税战之后更为剧烈。
“在商言商,其实他们在计算风险和报酬之间的比例,贸易战之前风险虽然高,至少利润可能是拿得到的;贸易战之后我可能利润都拿不到,那何必去投资呢?”叶耀元说。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教授孙国祥对大.纪.元;表示,早在2018年、2019年的美中关税战,已提高了美企对中国出口回美的成本,而目前投资收缩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美国无论是川普或之前的拜登政府对中政策趋于强硬,以及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消费力趋缓、全球投资人对单一市场依赖的风险意识上升、供应链断链等因素。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教授孙国祥。(孙国祥提供)
孙国祥表示,从目前的世界格局来看,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报告所揭示的美企在中国新投资计划创新低,这个趋势很可能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中长期结构变动的前兆。
他认为这个趋势反映三点:首先是去风险化,而非全面脱钩,美企的策略会是逐步降低对敏感领域的依赖,增加备援产地;其次,这是基于美国的对中政策出口管制与税收政策将持续影响企业的投资判断,而如果中方进一步报复,新投资计划可能继续探底;第三是因为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吸收部分外溢投资,未来十年,美企对中国的新增资本配置可能逐渐被这些新兴市场分流。
上述报告显示,只有28%的受访企业表示,若失去中国市场,将难以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38%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是其全球业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另有25%认为在华运营是重要的。
叶耀元表示,中国毕竟是庞大的消费市场,美国企业也不是全部都撤走,比如特斯拉。如果中共政府愿意开放一些管道让他们进去,或者是不用他们去跟国企合作,对他们还是会有吸引力的,只是现在美企心中也没底。
孙国祥说,一些美企的生产基地、供应商、研发中心多年来已深植中国,因为成本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替代、退出的。目前美企在做分散风险的理性计算,就是不再把中国当成最具吸引力的新增投资地,但仍把中国视为不能轻易放弃的战略市场。如无意外,在华美企这种减少新投资又维持既有运营的结构可能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