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噪音|黄杨钿甜事件调查结果出炉,这是一个典型的“塔西佗陷阱”☀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黑噪音|黄杨钿甜事件调查结果出炉,这是一个典型的“塔西佗陷阱”
作者:
在每一次类似的公共事件当中,我们都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循环:一个看似简单的新闻事件,被迅速放大、解构、推理,最终在网络的放大镜和情绪的助推下,演变成一场“全民侦探剧”。无论是南京宝马案,还是最近的黄杨钿甜事件,人们面对的从来不仅仅是“事实”,而是一个已经高度符号化、情绪化的公共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真相与否,往往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符不符合我们想象中的“剧本”。这便引出了一个我们这个时代极其重要的概念: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

调查结果终于出来了,关于最核心的两个疑问也有了说法:黄杨钿甜的父亲违规经营公司存在,但只赚了3万元;那个号称200多万元的饰品是玻璃赝品,朋友送的。

详细通报内容各大媒体都报道了,在此就不引述。

我看了下,小红书上大多数人是不相信的——因为小红书是这次舆论的始发地,也是讨论最热门的平台。在那里,网友提出了很多质疑的点。

在其他平台,也有一些网友选择了相信调查结果。

我就想起来一条古早的新闻:2015年南京宝马案。当时一辆疯狂超速的宝马将一辆马自达撞到直接解体,惨烈无比。事发之后,被抓肇事者是“顶包”的说法就已经甚嚣尘上,引起了巨大的舆论震动。

再加上车上有白色粉末被查到,肇事者第一时间被戴上头盔看不到真面容——就更加刺激了一种想象:富家公子哥毒驾闯祸,现场趁乱连忙找人顶包。

南京交警部门第一时间介入事故处理,并于较短时间内三次发布情况通报,澄清有关醉驾毒驾、顶包替罪等传闻和媒体先前报道。然而,官方信息通报与网友碎片化信息下编织的“真相”仍然难以契合,加之警方接受采访时措辞失当,使得该事件的舆论影响力持续走高。

其实,在每一次类似的公共事件当中,我们都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循环:一个看似简单的新闻事件,被迅速放大、解构、推理,最终在网络的放大镜和情绪的助推下,演变成一场“全民侦探剧”。

无论是南京宝马案,还是最近的黄杨钿甜事件,人们面对的从来不仅仅是“事实”,而是一个已经高度符号化、情绪化的公共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真相与否,往往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符不符合我们想象中的“剧本”。

这便引出了一个我们这个时代极其重要的概念: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

塔西佗是古罗马的一位历史学家,他曾在《编年史》中写道:“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它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被认为是在撒谎。”——这就是塔西佗陷阱的原型。

它的残酷之处在于:你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哪怕是对的,也被当作是错的;哪怕是澄清,也是“公关”;哪怕是透明,也是“套路”。信任一旦坍塌,逻辑和理性也会随之瓦解。

在黄杨钿甜事件中,不少网友对调查结论的最大反应不是“证据不充分”,而是“我不信”。为什么不信?因为“太不符合常理了”、“有很多疑点”、“太像洗地了”。

这种质疑未必来自理性的怀疑主义,而是从根本上对官方表达缺乏信任。既然调查显示她父亲只赚了3万,那为啥一家人生活那么体面女儿还是大明星?饰品是玻璃赝品,那为什么作为一个明星还要戴在镜头前炫耀?

一件一件解释出来,反倒让人觉得这剧情越来越假,正所谓“越描越黑”。这恰恰是塔西佗陷阱的典型症状:不管说什么,民众都认为你在演戏。

南京宝马案也是如此。尽管官方连续三次发布通报,但顶包传言依旧愈演愈烈,很多年后还有人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不管,反正这事有猫腻。”

说到底,在塔西佗陷阱里,权威方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已被削弱到一种几近破裂的状态。而每一次公共事件,都在加深这种裂痕——不是因为结果本身,而是因为过程不透明、话语不对称,和长期积累的不信任情绪。

网友断案,则再次扮演了“情绪的陪审团”。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网络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场所,更是审判和定性的广场。

一段视频、一个截图、几个“懂行”的博主的分析,便足以拼出一整套令人信服的逻辑闭环。推理爱好者、阴谋论者、正义使者齐上阵,案件细节被无限解构,角色动机被深度揣测,逻辑漏洞被反复咀嚼。

问题是,这些“网友法庭”的审判标准,根本不需要证据链、法律程序、调查权限——它只需要情绪共振和“逻辑顺滑”。一旦形成舆论共识,哪怕是后续权威发布了结论,也极难撼动民意的“真相”。

更棘手的是,社交平台的算法机制往往鼓励情绪激烈、观点偏锋的内容,使得中立、理性的声音被淹没在怒火与讽刺之中。于是,一个轻微的怀疑,很快就能被滚雪球式地放大成“他们肯定是在掩盖什么”。

这其实是一种“参与幻觉”:看似人人都能参与真相,还原真相,实际上却是在制造新的叙事和新的误判。

但这一切又不能怪网友,根源还是在于信任的稀缺与权威的困境。

信任是一种看不见的社会资本。它不像法律或制度那样能被清晰量化,却是维系社会运行、信息传播、公共讨论最根本的润滑剂。

但今天我们面对的困境是:公众对权威机构天然不信,对资本也不信,对媒体不信,对“看起来成功的人”也不信。于是,只剩下“自我圈层的判断”和“情绪共识”可以相信。

这是在社会共识、信任机制的缺失下,社会阶层严重撕裂的表现。

这不仅是塔西佗陷阱的外在表现,更是一个网络社会内部结构的畸变。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公共调查结果都很难有说服力。因为人们关心的不是“这是不是事实”,而是“是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实”。

更深层的问题是:人们已经习惯了“用怀疑的方式相信”,却失去了“用理性的方式怀疑”。

那到底怎样才能走出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并非不可破解。前提是,愿意承认信任已经丧失,并以此为出发点,重建沟通机制、信息透明和社会契约。

这不是靠一两份通报、几篇公关文章能解决的,而是靠制度、法治的真实改进与表达方式的彻底转型。

首先,信息发布必须更快、更细致、更可查证,而不是模棱两可或“答非所问”——这次天水铅中毒事件中,通报的信息就始终语焉不详,比如“颜料”究竟是什么颜料,就引起了网友们巨量的质疑。

澄清通报不能只是“发布”,而应是一种真正的互动机制,回应公众提出的关键质疑,不应当高高在上,“我宣布什么你们就信什么”。

面对公众情绪时,不能只讲程序合法性,还要讲过程可信度,要有人格化的沟通者,而不是一堆僵硬的官僚主义话术。在最近的45万元罚款事件中,当事人的听证会诉求被拒,通报内容也是冰冷的,而塔西佗陷阱就是这样一点点在每次公共事件当中滋生。

不过,公众也要自我警惕,不要让自己变成“情绪正义”的猎巫者。在每一个公共事件中,我们应当保留质疑的权利,但也要保持理性与克制的姿态。

毕竟,公众的力量若无法与责任并肩,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黄杨钿甜事件最终调查是否属实,我们未必有充分能力去判定。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在一次次舆论风暴中,看清自己身处的信息生态——它的偏见、它的机制、它的危险。

在真假之间,除了判断力,我们更需要一种文明的耐心:愿意等、愿意看、愿意听,而不是立刻怒、马上骂、强行判。

当然,如果权威方始终放不下高傲的态度,始终不愿意建立程序正义、透明公开的机制,那么塔西佗陷阱只会愈演愈烈。

塔西佗陷阱根本上来源于古罗马精英政治的崩溃——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人民。

所以,当权力愿意低头,塔西佗陷阱就不再是一个无解的宿命,而只是一次社会各阶层共同成长的必经之路。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江一

来源:微信公众号“黑噪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